在科技領域的浩瀚星空中,人形機器人如同一顆新星,正逐漸綻放其耀眼的光芒。2025年,這股熱潮尤為顯著,具身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實驗室邁向現實應用,從馬拉松賽道到工業生產現場,再到養老社區,機器人正以“同類”的身份融入人類社會。
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揭示了這一趨勢的廣闊前景。據天眼查數據及高盛預測,到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的規模有望達到1540億美元。而Markets and Markets的預測則顯示,從2023年至2028年,這一市場的復合年增長率將高達50.2%,市場規模將從18億美元增長至138億美元。
然而,在這場科技盛宴中,以往總是沖在最前沿的科技巨頭們,如百度、騰訊、阿里巴巴和華為,卻顯得異常低調。它們沒有急于發布最新的機器人產品,也沒有大肆投入雙足仿生機械臂的研發。相反,這些巨頭們似乎站在喧囂之外,以一種更為深思熟慮的姿態觀察著這場變革。
事實上,這些巨頭并未退出這場科技競賽,而是轉換了角色。它們不再是舞臺上的主角,而是成為了幕后的導演。當人形機器人在馬拉松賽道上艱難卻堅定地奔跑,當雙足仿生臂在倉庫中不知疲倦地工作,當家庭機器人能夠同時照顧老人和烹煮咖啡,這些場景背后所展現的“云+端”協作能力,正是科技巨頭們布局的核心。
百度的角色尤為引人注目。它沒有直接參與機器人的制造,而是致力于打造一個能夠高效訓練、部署和運營具身智能體的“后場指揮中心”。其大模型平臺、異構算力資源以及數據處理流水線,為機器人的智能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百度“天工”機器人的背后,是其百舸AI異構平臺的強大支撐,以及百萬級具身數據的采集與標注方案。
騰訊則采取了“投資型導演”的策略。一方面,它運營著自己的機器人實驗室Robotics X,另一方面,通過資本和生態合作,積極投資于機器人企業,共同構建“云+邊+終端”的融合架構。阿里巴巴同樣在智能體產品上開放了通義千問大模型,并與智能體平臺Manus合作,試圖將具身智能的中樞神經開放給生態中的開發者。
這些巨頭的布局揭示了一個共識:這場科技變革并非簡單的“造人競賽”,而是一次產業組織方式的深刻重構。巨頭們更愿意成為產業鏈中的“賣鏟人”,通過提供標準、算力、模型、接口和訓練平臺,支持千千萬萬的“挖礦者”在風口上起飛。
在這場重構中,科技巨頭們從“技術為王”轉向了“生態為王”。它們不再追求單點突破,而是致力于構建一個運行穩定、數據流暢、訓練高效的智能生態系統。騰訊與越疆科技的合作、參投智元機器人以及通過Robotics X實驗室孵化足式機器人“小五”,都是其構建未來生態的重要步驟。
百度則將自己轉型為操作系統提供者,專注于為具身智能開辟數據+算法的全流程通道。它的大模型和數據平臺,如同智能基建中的高速公路,為機器人的智能化提供了強大的引擎。阿里巴巴則像一位樂隊指揮家,調動通義千問大模型,投資機器人本體企業,并嘗試在國產大模型體系中完成具身智能的閉環。
這場科技變革的真正賽點,不在于誰先造出機器人,而在于誰能用機器人真正做成事。具身智能的革命,不是靠一兩臺能跳舞的機器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的是技術與耐力的結合,是一個關于新物種如何扎根現實世界的系統工程。
在這場新工業邏輯的演化中,科技巨頭們沒有搶鏡,卻在無聲中鋪設了通往未來的地基。它們像是修鐵路的“調度者”,一端連著開發者社區,一端連著標準化終端設備,用平臺思維組織生產力,用資源協調編織出新的智能結構。這些看似沒有親自“造人”的公司,或許早已成為掌握具身智能產業價值密碼的“導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