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零售行業發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資本動作,標志著該領域正經歷著深刻的變化。阿里巴巴在短短百日內,先是宣布以高達131.38億港元的價格,將高鑫零售78.7%的股份轉讓給德弘資本。隨后,名創優品的創始人葉國富也出手不凡,他以62.7億元的價格收購了永輝超市29.4%的股份。再之后,雅戈爾集團攜手銀泰管理團隊,從阿里巴巴手中接過銀泰百貨100%的股權,交易金額達到74億元。
這一系列交易背后,是中國零售行業巨頭們的市值大幅縮水。永輝超市市值曾突破千億大關,但在被葉國富收購時,市值已縮水至200億元左右。同樣,高鑫零售在2020年市值巔峰時超過1000億港元,如今僅剩約180億港元,四年間市值縮水超過八成。盡管如此,資本大鱷們似乎仍看好零售行業的未來發展,紛紛選擇抄底。
事實上,線下零售的確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時期。大潤發,這一曾經的線下零售標桿,在2009年以404億元的營收成為中國內地零售業的銷冠。然而,近年來其營收持續下滑,2021-2023財年分別下滑29.3%、5.3%和5.1%,到2024財年更是巨虧16億元,直到2025財年中期才實現扭虧為盈。永輝超市同樣在2021年出現上市以來的首次營收下滑和虧損,2021年至2023年間,虧損總額超過80億元。
然而,進入2024年,線下零售似乎迎來了一絲轉機。一方面,快消品在電商渠道的滲透率已經達到頂峰。根據貝恩發布的《應時而變:中國快速消費品行業消費新動態》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快消行業電商市場份額小幅下滑0.6%,而線下渠道銷售額則同比增長1.8%。從市場份額來看,電商份額從2023年的34%下降到33%。雖然快消品的價格在線上線下均出現下降,但線下渠道的價格降幅相對較小,為3%,而電商渠道同期平均售價的降幅則達到了6%。
另一方面,線下零售領域也涌現出一些表現優異的玩家。例如,山姆會員店和胖東來等主打生鮮和快消品的零售商,成為了業內人士爭相學習的對象。山姆中國2024年全渠道銷售額有望達到1005億元,其中線上銷售占比超過48%。而胖東來集團全年累計銷售額同比增長58.5%,單店盈利能力超過了本土所有商超上市公司。盒馬也實現了連續9個月的整體盈利,并保持了雙位數增長,其烘焙食品在全店單品銷量TOP 50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不僅如此,在非生活必需品的雜貨潮玩領域,名創優品和泡泡瑪特也表現出色。名創優品2024年第三季度總營收同比增長19.3%,毛利率創歷史新高。泡泡瑪特總體營收同比增長超過120%,港澳臺及海外市場收入更是增長了440%-445%。這些公司正在通過販賣情緒和高溢價的“中國制造”征服國內外市場。
然而,好的線下零售并非誰都能做。胖東來雖然單店盈利能力出眾,但始終未能走出河南。這與其在許昌當地的業態配合、高利潤帶來的高福利和好體驗密不可分。一旦離開這一環境,其成功模式可能受到挑戰。同樣,山姆的成功也離不開其極強的供應鏈能力和對中國市場的耐心打磨。這些經驗對于國內零售企業來說,無疑具有極高的借鑒意義。
線上線下零售遵循著不同的邏輯。線上零售輕裝上陣,能在早期渠道更迭時快速增長,但行業飽和后需要為流量付出更高成本。線下零售則需要從成立第一天起就考慮如何打造更好的線下體驗,對團隊基本功要求更高。因此,在流量枯竭時,線下零售的韌性可能更勝一籌。
隨著快消品在電商渠道的滲透率見頂,眾多快消品牌也可能會重新評估它們在不同渠道的投入。而線下零售的轉暖跡象也吸引了資本的關注。然而,真正好的線下零售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出來。它需要企業下苦功夫,打磨商品、提升供應鏈能力、打造優秀的團隊和提供卓越的顧客體驗。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盒馬創始人侯毅近期在采訪中指出,過去25年中國零售業過于關注電商、流量和數字化,卻忽視了商品的本質。零售的本質始終是為顧客提供多快好省的體驗。當消費者預算縮緊時,他們更需要一個渠道或一批企業為他們提供這種“好”。因此,即使資本看到了線下零售的轉暖跡象,仍然需要有人下苦功夫去實現這種“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