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界的春風中,一款名為Manus的產品如同一顆突如其來的流星,瞬間劃破了夜空,吸引了無數目光。這款號稱全球首款通用型AI Agent(人工智能代理)的產品,由國內創業團隊Monica.im精心打造,它的問世,無疑在科技圈內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Manus官方宣稱,它是一款能夠連接思維與行動的通用人工智能代理,不僅擅長處理各種任務,更能聽懂復雜指令進行推理,并順滑對接完成任務的各個環節,將最終結果呈現給用戶。例如,若要讓Manus篩選簡歷,用戶只需將存有簡歷的壓縮包發送給它,隨后便可靜待結果。Manus會自動解壓文件,提取關鍵信息,評估候選人,并整理成表格,極大地方便了用戶的工作。
然而,伴隨著Manus的爆紅,爭議也隨之而來。發布之初,它就被冠以“炸裂”、“拳打ChatGPT”等名頭,風光無限。但很快,質疑聲四起,有人認為它過度營銷,技術并無太大突破,實為“套殼”產品,噱頭遠大于實際能力。甚至有傳聞稱,其內測邀請碼被炒到了天價10萬元,而它在某平臺上的官方賬號也因“違反平臺規則”被凍結。盡管Manus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季逸超回應稱,賬號被凍結可能與第三方提及的加密貨幣詐騙有關,與Manus的運營無關,但這一系列事件無疑加深了外界對Manus的疑慮。
那么,這款備受矚目的產品,究竟是真正的技術革新,還是營銷噱頭呢?
從用戶反饋來看,Manus的評價極為兩極分化。一部分人認為,Manus讓AI Agent又上了一個臺階,即將搶走打工人的飯碗;而另一部分人則堅持認為,它只是個套殼工具。Manus的“封神”之處,在于其處理復雜任務時的自主性和連續性,以及作為全球首款通用型AI Agent產品的身份。然而,這些亮點也遭受了不少質疑。由于Manus處于內測階段,大多數用戶尚未真正使用過該產品,目前對其“驚艷”的評價大多源自官方發布的演示視頻。部分從業者認為,Manus的真實能力有待進一步考量,其所謂的“通用性”也存在套殼嫌疑。
盡管爭議不斷,但不可否認的是,Manus在用戶體驗上確實下足了功夫。它減少了操作步驟,執行過程中無需反復與AI對話,還可以關閉界面,這都是過往AI Agent產品所不具備的。AI博主自動華認為,Manus重新定義了AI應用的價值指標,由重視DAU(用戶留存)變到AHPU(Agentic Hours Per User,用戶使用AI完成任務所耗費的時間)。這種以提效為核心的產品定位,讓Manus在市面上眾多AI Agent產品中脫穎而出。
然而,在速度提升的同時,準確率也是Manus需要重點考慮的要素。Manus官方指出,其在GAIA基準數據集中的表現雖然超過了OpenAI的DeepResearch,但仍低于人類平均正確率。由于產品還未大范圍鋪開,從業者對其實際效果持懷疑態度。很多博主在測評中發現,Manus在處理中等復雜的任務時出現了長耗時問題,且在訪問需要登錄的網站或處理付費墻內容時也會出現卡頓,仍需用戶手動接管。
面對諸多挑戰,Manus的未來之路并不平坦。成本問題尤為突出。據自動華透露,Manus單任務運行成本約2美元,雖然僅為競品DeepResearch的1/10,但相比其他AI產品卻昂貴得多。在當前國內大模型產品普遍免費的背景下,這種AI一次性完成高質量結果對應的付費模式還有待探索。同時,Manus還面臨著市場競爭的壓力。豆包和百度的AI Agent各有市場定位和技術優勢,未來可能會通過技術升級或差異化競爭縮小與Manus的差距。
Manus還需要解決AI Agent普遍存在的問題,如對用戶問題理解不清晰、復雜問題拆解能力有限等。這些問題歸根究底還是依賴于大模型的基礎能力,而Manus并沒有在這方面做出強技術突破。因此,盡管Manus的火爆讓很多人眼前一亮,但不少投資人和從業者仍持觀望態度。他們認為,雖然看好今年AI Agent的發展,但Manus并沒有帶來太大的驚艷感,核心技術問題也沒有得到根本性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