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快速發展的云計算領域,企業對于如何高效擴展應用并控制成本的需求愈發迫切。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探索將應用從傳統的x86架構遷移到Arm架構,以期獲得更卓越的性能和更低的總體擁有成本(TCO)。
Arm架構以其出色的性能和效率,成為了眾多企業的首選。基于Arm架構的處理器,例如AWS Graviton、Google Axion以及Microsoft Azure采用的Ampere產品,都是專為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供高性能而設計的。這些處理器不僅能夠幫助企業節省高達60%的能耗,還能帶來50%的性能提升。Arm架構的高密度核心設計,使得系統能夠更強地擴展,同時處理更多任務。
Arm架構的靈活性也是其受歡迎的一大原因。企業一旦將工作負載遷移到Arm平臺,便可以在多個云服務提供商之間實現兼容,從而在各種基于Arm架構的云平臺上靈活擴展應用。這種靈活性確保了企業的產品能夠經受住未來的考驗。
隨著主要云服務提供商對Arm架構解決方案的廣泛采用,軟件的兼容性和性能也在不斷提升。這為企業利用Arm平臺的優勢提供了更多便利。特別是在人工智能(AI)領域,Arm架構通過專用處理和異構計算,使得機器學習(ML)算法能夠高效執行。這種高能效、可擴展性和AI加速能力的結合,使得Arm生態系統成為優化云基礎設施和AI應用的理想選擇。
在實際應用中,已經有不少企業成功遷移到Arm架構,并獲得了顯著成效。例如,可觀測性領域的領先企業Honeycomb,通過遷移到基于Arm架構的AWS Graviton處理器,不僅減少了實例數量,還將基礎設施成本降低了50%,同時保持了高性能。這使得Honeycomb能夠更專注于其核心優勢,即深入分析系統行為。
另一個成功案例是FusionAuth。在遷移到基于Arm架構的AWS Graviton實例后,FusionAuth發現每秒登錄數相比傳統系統提高了26%至49%。該公司還實現了8%至10%的成本節省。目前,FusionAuth的大部分云基礎設施都在基于Arm架構的實例上運行,支持從物聯網到高性能云平臺的廣泛用例。
遷移到Arm架構的過程其實并不復雜。企業無需對代碼進行大規模重寫,而是可以借助Arm提供的強大開發者工具生態系統,以及對代碼適配、測試、調試和性能優化方面的支持,順利完成遷移。無論企業使用的是Java、Golang還是其他熱門語言,Arm都能與其現有的技術棧兼容。這種兼容性確保了應用在資源需求更低的情況下依然能夠表現出色,從而實現更高的性價比。
在遷移過程中,企業需要評估其現有軟件棧,包括操作系統、編程語言、開發工具和依賴項。然后,搭建一個支持Arm架構的開發環境,這可以通過仿真、遠程硬件或物理Arm架構硬件來實現。對于以C/C++、Go和Rust等編譯語言編寫的應用,通常需要重新編譯;而對于Python、Java和Node.js等解釋型語言,則修改極少。
企業還需要確保所有必要的技術庫和依賴項都能在Arm平臺上運行。測試和驗證是遷移過程中的關鍵步驟,有助于發現并解決所有兼容性問題。一旦遷移完成,企業便可以將兼容Arm平臺的工作負載部署到AWS、Google Cloud和Microsoft Azure等云平臺,這些平臺都為基于Arm架構的實例提供了強大支持。
無論企業是在開發電池供電設備、嵌入式系統還是物聯網應用,遷移到Arm平臺都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這不僅能夠節省成本,還能提供出色的性能和可持續性。全球已有超過2000萬的開發者選擇使用Arm平臺來打造更可靠、可擴展性更強、更節能的應用。
最后,一張圖表直觀地展示了遷移到Arm架構所帶來的成本節省和性能提升。這種顯著的改善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考慮或已經實施了這一遷移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