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歲月是把殺豬刀。
其實如果按照常規理解,這個比喻很奇葩,也并不合適。
與“殺豬”并無關系。
除非解釋為,“殺”成一頭豬。
它奪走人們的美貌與青春,令英雄遲暮、美人白頭。
青蔥年少變成“油膩”的地中海。
吹彈可破終成鶴發雞皮。
而正如矛與盾的攻守。
即便在“殺豬刀”下,也總有例外。
老去當然不可阻止,但有些人,會在每個階段都活成最好的極致。
甚至魅力值絲毫不減。
這種情況,就或可稱作“殺豬刀”卷刃。
譬如郭富城。
我們以每五年為標尺,回看來路。

1984年。
十九歲的郭富城報考了香港無線舞蹈藝員培訓班。
就那張證件照,老實說,已經是天人之姿。
或可這么說一句,絕大多數人的證件照都會不好看甚至是難看,但郭富城確實是個例外。
而他報名時填寫的身高是五尺七吋,換算也就剛好171厘米左右。
很多人根據午馬的一句“165”,質疑多年。
卻不知道當年華納公司就已經懟回去并令午馬啞口無言,問他,你量過嗎?
其實這個邏輯放在那里都合適。
身高的對比參照,目測是最不靠譜的做法。
或者用那些人的邏輯,先讓他們證明自己身高能夠超過150厘米。
你自己量過?那請先證明尺子沒問題。
而回頭來說,一個十九歲的娃娃,去參加動輒幾千人的海選報名,犯得著有人從那時就開始幫他造假嗎?
其后他花了三年時間練舞,兩年時間跑龍套。
日子很快溜走。

1990年,時年二十五歲的郭富城大紅。
是一種盛況空前。
而事后回溯,無論在他之前還是之后,都沒有一個人能爆紅到那個程度。
甚至會成為一個年代的符號式記憶。
對比一些依靠擁躉天天在網絡上吹噓盛世美顏的明星,他的影響力則全無虛夸,單憑一個發型就影響了那個年代絕大多數的少年、青年,且有跨越性別之勢,并在亞洲區域內不分國別。
而他又是唯一擁有“奶”時期的明星。
二十五歲卻宛若少年。
聲音清澈、眼神干凈,舞姿如龍,充滿力量與美感。
不夸張地說,他就是整個娛樂圈的唯一之選。

1995年。
徹底告別蘑菇頭的郭富城突然成熟。
他揮別“奶郭”,搖身而為《純真傳說》里的混血王子,貴族氣質仿若天成。
貴族一詞,很多人喜歡。
但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貼合的。
我們其實可以看到,很多被公司或者擁躉冠名“貴族氣質”者,或平庸或油膩,如果更深層了解,更或讓人避之不及。
人的氣質來自內里,它也會反過來影響皮相。
你的專業能力、思想與價值觀,就是構筑氣質的根本。
而這個階段的郭富城,唱功能力經過數度躍進,無論是在音準、氣息還是顫音和假聲等技巧層面,都已經臻至成熟,低音沉穩,高音有力、繚繞而悠長。
在大銀幕上,擺脫了昔日華星公司的“濫接”,接片方向已經完全自主,拍片量銳減至一年僅一部作品,但質量急升,當年拍攝的正是被喻做“金像遺珠”的《浪漫風暴》,主題曲《愛是全奉獻》和插曲《如果一世得不到》也非常精品。
三十而立,郭富城的轉身正合時宜。

2000年。
三十五歲的郭富城,嘗試走動作巨星路線并進軍國際影壇,拍攝了電影《雷霆戰警》。
與日本女星藤原紀香的緋聞漫天飛舞。
二人合作拍攝廣告片,你來我往、互盡地主之誼。
不過撇開緋聞不談,按當年歌影迷的視角來看,也的確“天生一對”。
這個時候的郭富城,是最酷的百事巨星,穿起“美特斯邦威”,不走尋常路。
拿了第三次TVB的最受歡迎男歌手。
其后經歷了唱片滯銷。
整日被香港媒體寫“谷底王”。
為籌備《舞臺寶典@舞林大匯演唱會》,健身到整個人脫形,幸好演唱會被譽為「十年來香港最好的演唱會」,輯錄兩部曲的唱片賣出百萬銷量,然后拿到了「舞蹈家年獎」。
很多人到了三十五歲過后,都會開始懈怠。
郭富城的拼勁卻一如既往。

2005年。
拍了《三岔口》,代言了浪琴表。
在電影里第一次變得邋遢隨意,不合身的西服,眉毛倒刷,留起沒有修飾的須根,卻開始戲味彌散,有一種極深的沉郁、與極致張力的情緒,透過大銀幕,直抵觀眾和評審的心底。
首次提名金馬獎,就打敗了“千面影帝”梁家輝,票數是十比一。
郭富城說,自己完全沒想過能贏梁家輝,所以知道自己獲獎后第一時間起身和他擁抱。
第二年以《父子》連莊金馬影帝。
從歌壇到影壇,就這樣以石破天驚的成績轉型。
然后繼續保持一年一部的電影產量。
他開始刻意挑選劇本,標準是角色不重復且有演繹上的難度。
那部《殺人犯》是尤其典型的一次嘗試,落戲很深,也很考驗微表情的應用。
四十不惑,電影正當時。

2010年。
發行了入行二十周年唱片《永遠愛不完》。
小天王周杰倫再度幫忙操刀。
而周杰倫其實也性格蠻好玩,他自己講過,郭富城去臺灣,他駕車去接,還一路炫耀自己的車“很快哦”,結果發現郭富城“超穩”,后來看報紙才知道原因。
其后五年,郭富城一路拍了《最愛》、《百年浮城》和《寒戰》等電影。
商業與文藝兼收,品質感愈發驚人。
其實回頭再看。
那幾年他的電影非常出色,演技也非常相對上個十年變得更加沉穩。
但恰好卻在華語三金獎項上沒有任何斬獲,包括提名都沒有。
《最愛》提名了羅馬國際電影節和內地的金雞獎影帝、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男演員獎,《全民目擊》拿了英國萬象電影節的影帝,《寒戰》則顆粒無收。
這種際遇很奇怪,但其實也是一種人生的淬煉。
他依舊故我,繼續前行。

2015年。
跨入五十歲關口。
一路的嘗試與沖高,似乎到了一個穩定的積淀期。
拍了《踏血尋梅》,緊接著是《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和《寒戰2》、《破局》、《無雙》,拿金像獎影帝的同一年,登臨香港影史票房之巔,三年內兩破內地十億票房關口。
尤其如果從此前的《最愛》一路往后看,你會發現,他的表演已經能夠穩定并令電影品質蛻變。
在2016年的個人演唱會前夕,一輯名為《來自電影的祝福》視頻,大腕電影人組團的陣容,是娛樂圈僅見的盛況。
不夸張地說,這個時候的郭富城,完全沒有其他人能與之爭鋒。
而在五十三歲那年拍攝的浪琴海報,則將優雅與紳士意味詮釋到了極致。
顏值與氣度皆在巔峰。

2020年。
一個已經完全蛻變的郭富城到來。
他的影路充滿自信。
電影已經轉化為自我的追尋和電影人的責任。
除開已經上映的《麥路人》和《秘密訪客》,他尚有六部電影待映,其中三部已經亮相戛納電影節。
在疫情來臨后,先是接力歌神許冠杰,舉辦了線上慈善演唱會,捐款和籌款數百萬,用以幫助演藝圈人士度過危機,然后二人又率先聯袂捐助兩千套新冠快速檢測包,其后郭富城又捐出20000個口罩、5000個檢測包、5000支洗手液以及平板電腦等應援物資。
而當記者封他為“抗疫天王”時,他連忙擺手。
像郭富城這樣,以歌、舞、影和廣告領域成功多棲的藝人,本身已經足夠成功。
在成功之后,一路捐建希望小學,汶川地震捐款、慈善演唱會捐款、賽車數百萬獎金的直接捐贈、結婚捐七百萬給慈善機構以及抗疫捐贈、各種大使代言等等。
是求名嗎?
他其實已經足夠有名,還真的不需要這些名聲的附加。
或可理解為,慈善已經是一種身體力行,變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那種幫助他人的感覺,其實非常美好。
五十六歲的郭富城,連續第四年擔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大使。
他對電影的熱忱依然驚人。

有時候會想。
偶像的意義是什么?
是令人艷羨、傾慕、追隨還是用以炫耀?
或是他山之石。
其自律、自強、自謙與大愛。
皆可化作自身食糧。
歲月在他跟前。
化作了雕刻之刃。
一刀一刀,雕琢出最好看的模樣。
夫復何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