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克緹中國的總裁陳武剛博士提出,克緹家人應該向印度精英學習管理和溝通的能力。這樣的提法不是空穴來風,更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有著科學的依據和前提的。根據《財星》(Fortune)雜志統計,美國500大企業中有75位外籍執行長,其中10位是印度裔,超過英國的9人;而中國甚至無人上榜。

與此同時,人才管理顧問公司億康先達(Egon Zehnder)也指出,在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的500間上市公司中,印度裔的執行長數量高居第二,僅次于美國。進一步檢視,這些印度裔執行長所屬的企業囊括了科技、軟體、金融與消費產業的領頭羊。不僅如此,印度人在美國大企業的管理層及創業比例也不斷攀升。雖然印度裔占美國人口數僅1%,但他們領導硅谷科技公司的比例已超過25%。
研究指出,若比對印度裔美裔的管理者即可發現,印度人除了擁有高度的專業知識,更具備謙虛的個人特質,像是信任團隊、勇于承擔錯誤等等。那么,印度人的這些特質是如何達成的呢?陳武剛博士進一步指出,這些素質主要來自于以下四個方面。
習慣面對文化差異。
在當前這個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血統、不同社會地位的人比比皆是,如果大家不能對其有包容心,就很難克服思想上的成見,取得更為優異的成績。而印度人在這方面顯然是很突出的,他們有10個大民族,包括印度教、伊斯蘭教、佛教等7個宗教信仰,再加上區分階層的種姓制度影響,這樣獨特的環境背景使得人們必須不斷對話、解決沖突,因而深化了印度人的“隱形優勢”。
第二,普遍在嚴峻的經商環境中成長。
根據世界銀行2017年的企業經營難易度指數,印度在190國家中排名第100名。印度企業流程管理公司共同創辦人哈比特·杜格勒(Harpreet Duggal)曾經說:“印度人必須從零開始建構商業模式,所以一旦到了制度相對健全的全球企業工作,便顯得游刃有余。”
第三,用更少的錢爭取更多資源。
印度語中有個詞語,意思是“尋找替代方案”。也就是說,在條件有限的前提下,印度人更容易找到替代方案,而不是吊在一棵樹上等死。
善于解構與分析問題。
當遇到了一個問題,印度人習慣“解構”成好幾個小問題,進而不斷地挑戰、思辨,這造就了他們敏銳的觀察力,確保業務在各個環節中都能成長。哈比特·杜格勒說,“善于觀察”會帶來創新動能,是印度執行長成功的關鍵優勢。
正因為印度人有如此種種的優點,他們才能在世界各個國家順風順水,一路高歌。對于克緹家人來說,如果也能沉下心來學習印度人的長處,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這是陳武剛博士對克緹家人的期許,也是克緹家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