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4日,有關螞蟻集團IPO的市場傳聞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據外媒援引知情人士報道,中國證券監管機構正在調查螞蟻集團進行的350億美元股票上市的潛在利益沖突,而推遲批準了這個原本可能是全球最大的上市計劃。
報道稱,中國證監會正在研究螞蟻集團的支付寶平臺作為唯一的第三方渠道讓散戶投資者購買五只螞蟻戰略配售基金。
螞蟻集團發言人對此表示,公司上市流程正在滬港兩地有序推進,目前沒有預設的時間表,任何關于時間表的猜測都沒有事實依據。
螞蟻集團回應稱,有關戰略配售基金的細節已經做了 “完全充分的披露”,它沒有承銷自己的 IPO。基金是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螞蟻集團的首次公開募股,一直由基金公司獨立運作。
戰配基金不受影響
螞蟻集團IPO一路走來可謂“順風順水”。2020年7月20日,螞蟻集團宣布“A+H”上市計劃,8月25日,IPO申請就獲得了上交所和港交所的同步受理,僅5天之后,螞蟻集團IPO獲得“已問詢”。
9月18日,上交所正式同意螞蟻集團科創板上市申請,從科創板IPO申請獲受理到過會,螞蟻集團僅用時25天。
在國內外資本市場上,螞蟻IPO計劃更是受到知名機構投資者的追捧。公開消息顯示,目前全球十大主權財富基金中五家已經明確計劃參與其IPO項目,包括新加坡淡馬錫、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阿布扎比投資局、沙特公共投資基金、中國社保基金等。
這5只引發爭議的螞蟻戰配基金,于9月25日開售,除了在基金公司直銷渠道發售外,僅在支付寶平臺發售。
9月22日晚,華夏基金、匯添富基金、鵬華基金、中歐基金、易方達基金五家基金公司的“創新未來18個月封閉混合型基金”正式獲得批文,計劃戰略配售10%的螞蟻新股,總募集規模600億。
9月25日,易方達創新未來率先達到120億銷售限額, “一日售罄”。9月26日,鵬華創新未來也突破120億募集規模上限,提前結束募集并啟動比例配售。9月29日,中歐創新未來基金購買頁面顯示“售罄”。10月5日晚間,匯添富創新未來成為第四只售罄戰略配售基金,距離開售過去10天。10月8日晚,華夏創新未來售罄,最終用時近14天。
市場更關心,一旦螞蟻集團上市進程出現變數,上述五家基金公司發售的螞蟻戰略配售基金該如何運作?
一家參與戰配基金的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暫時沒有聽說螞蟻集團IPO推遲的事情,戰配基金仍舊會按照原來的節奏進行。“螞蟻如果順利上市應該還是可以繼續參與戰配的,之前螞蟻的IPO申請文件中,公告了可以參與戰略配售的基金名單。”
按照監管規則及基金合同規定,投資螞蟻戰略配售的投資比例不超過10%,相關基金公司人士認為,即使不能參加與螞蟻集團的戰配,對基金的運行影響并不大。
“我這邊聽說的消息是(螞蟻IPO)可能要延遲,本來是說10月底的,我們也挺被動的。”一家基金公司相關人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但無論是否能夠參與螞蟻的戰略配售,均不會影響基金的建倉。一般來說,建倉前期一般會選擇相對低估值的品種先做 “安全墊”,積累一定收益后再不斷擴張。
是否構成利益沖突?
螞蟻集團利用旗下平臺作為第三方獨家銷售參與自身股票戰略配售的情況,這在行業中尚無先例,也引發了市場的廣泛討論。業內對其所質疑的點主要包括,此舉是否構成利益沖突,有無涉嫌違規。
按今年10月1日生效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機構監督管理辦法》,基金銷售機構應當建立健全業務范圍管控制度,審慎評估基金銷售業務與其依法開展或者擬開展的其他業務之間可能存在的利益沖突,完善利益沖突防范機制。
在外媒的報道中,認為螞蟻基金配售違反了這條相關規定。對此,螞蟻集團表示,有關戰略配售基金的細節已經做了“完全充分的披露”,螞蟻集團沒有承銷自己的IPO。基金是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螞蟻集團的首次公開募股,一直由基金公司獨立運作。
“參與螞蟻戰配,只是基金公司和螞蟻集團簽訂了一個戰配協議,合同中也沒有明確寫‘將戰略配售螞蟻IPO’,并不存在利益沖突的問題。”有基金公司人士分析。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上述5家基金公司的創新未來基金合同中,均未寫明戰略配售螞蟻集團IPO。同時,合同中還注明:“基金資產并非必然參與戰略配售,基金可根據投資策略需要或不同市場環境的變化,選擇是否采用戰略配售策略。”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公募基金發行是要經過事先批準的,所以發行這事證監會已經同意過,不太可能再調查,而且這個基金的發行是參與戰略配售的,并不參與詢價。螞蟻IPO可能出現延期主要應該是發行窗口問題。
“首先,并不是說只有這幾家可以參與螞蟻的戰略配售,其他家就不允許了。只是說有幾家參與戰略配售的公募基金只能在支付寶平臺發行而已。其次,這幾個基金也只是10%用于認購螞蟻的股票,并不是專門投資螞蟻,其他股票不參與。再次,就算是只能買螞蟻的股票,只在螞蟻平臺上進行銷售也沒有問題,又不是在這個平臺之外就不能投資螞蟻股票了。”王冀躍并不認為,螞蟻獨家發行戰配基金涉嫌違規。
根據業界流傳的一組測算估計,五家基金公司在18個月封閉期內至少獲得13.5億元管理費的收入,浦發銀行能收獲1.2億元托管費,螞蟻財富則有2.4億元的銷售服務費到手。
顯然,在這場爭議的背后,最主要還在于對傳統渠道的顛覆及背后涉及的利益。
“對于一些細節,沒有必要糾結。獨家銷售產品,沒有什么不可以的。以往的銷售中,有過很多這樣的案例,只是因為那些產品不好賣,因此就被忽略了。”資深基金研究專家王群航指出,這次是風口,好賣、規模大,有人就眼紅了。
王群航認為,股票的IPO是一回事,公募基金的“7×24”認購制度創新是另一回事。只是這次,它們在某個特定的項目上有交叉而已。在他看來,如果對于獨家銷售有意見,相關銷售機構以后是否可以接單所有的公募基金產品,并發行結束之后,及時披露對于每只產品代理發行的銷售規模?基金公司比基金的業績,銷售機構可以比銷售量的大小。從“5×4”擴展到“7×24”,是網絡時代和科技進步的必然,是對于歷史短板的修正和補齊,是進一步強化公募基金標桿形象的力舉。
【來源: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