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梁昌均
編輯 | 楊錦
2月29日,瘋狂星期四,阿里云宣布史上最大力度降價。
在今日的2024戰略發布會上,阿里云宣布全線云產品官網售價全面下調,平均降價幅度超過20%,部分產品最高降幅達55%。
這是阿里云史上最大力度的一次降價,覆蓋計算、存儲、數據庫等領域的100多款核心產品、500多個產品規格。此次降價后,阿里云核心產品價格已是全網最低。
頻繁掀起“價格戰”背后,凸顯了阿里云更大的增長壓力,市場份額也被同行有所蠶食,放棄獨立分拆上市的阿里云再次攪動行業。

降價是為擴大規模,加速公共云市場發展
此次阿里云全面降價距上一次降價還不足一年。在去年4月底的2023阿里云合作伙伴大會上,阿里云宣布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至50%,存儲產品最高降幅達50%,當時同樣號稱“史上最大規模降價”。
時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阿里云CEO張勇表示,阿里云致力于讓算力更普惠,降價是希望將技術紅利更多回饋給客戶,持續降低用云成本,擴大云的市場空間。
阿里云智能集團資深副總裁、公共云事業部總裁劉偉光介紹,阿里云此次降價創下“兩個最,一個首次”:歷史上參與產品范圍最大,受益群體最廣,也是首次讓利給客戶存量訂單的未履約部分,即新老客戶同享,老客戶未履約部分也能享受此次降價。
對于為何再次大規模降價,劉偉光對搜狐科技等媒體表示,阿里云降價并非短期市場競爭行為,而是一個長期戰略選擇,希望通過降價,擴大市場規模,讓更多企業用上先進的公共云服務,降低企業上云的門檻,加速云計算的發展。
他認為,云計算是個規模市場,隨著規模不斷擴大,會倒推整個供應鏈技術的進步。同時,規模的擴大會不算釋放云的邊際效應,同時阿里云非常強調自給自足和完整的自研技術體系,將技術成本控制在自己手里。
“我們是希望在規模效應下,規模不斷擴大,供應鏈能力和自研技術體系不斷提升,云上的使用效率不斷提升,從而不斷釋放出新的技術紅利,并回饋給市場,當客戶使用阿里云越多,規模就會隨之擴大,利潤也會增強,從而形成循環。”劉偉光表示。
同時,他提到,目前中國很多企業都沒有使用云計算,沒有享受到公共云的價值,很多企業就是把它當做是服務器使用,沒有把云上的很多數據能力變為企業級的業務戰略升級武器。
目前,中國云計算的公共云滲透率遠低于歐美成熟市場,多數行業仍處于用云的起步階段。根據劉偉光演講顯示的數據,中國公共云支出占企業IT支出的比例尚未超過40%,而美國去年則已達到58%。

從中美服務器規模對比來看,目前中國市場的服務器存量規模2000萬臺,而美國服務器存量規模約為2100萬臺,但美國以公共云形式提供服務的算力占比為60%,中國僅為28%,國內公共云市場仍有明顯的提升空間。
劉偉光提到,中國很多企業IT建設跟歐美公司有很大差別,國內很多都是IT自持,數據中心自持,而美國很多企業都是外包,這是國內企業上云的一個難度。同時,國內非互聯網行業上云的滲透率遠遠低于互聯網行業。
劉偉光表示認為,互聯網行業是用云最深的行業,阿里云要把在互聯網沉淀的技術能力,滲透到更多的行業,讓更多行業享受云計算的技術紅利。“公共云是先進生產力,技術創新一定優先誕生在云上,阿里云有責任推動中國更多企業上云。”
降價是重回增長的重要舉措,可適當放棄利潤
實際上,阿里云此次再次大規模降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在云計算市場的增長壓力。
過去幾年,受整體經濟環境影響,企業IT支出緊縮,全球云計算市場趨冷,增長持續放緩。阿里云業務也難以抵抗大勢,營收增速也持續走低,到了去年第一季度首次出現負增長,同比下降2%。
這也是阿里云去年4月宣布降價的背景,但即便是降價后,阿里云也并未呈現出快速增長,去年第二到第四季度,阿里云營收增速均未超過5%。劉偉光在此次溝通會上就表示,去年降價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同時,阿里云的市場份額也在遭受同行蠶食。據IDC數據,去年第三季度,中國公有云(IaaS+PaaS)市場規模為536億元,阿里云以26.7%的份額位居市場第一,相比去年同期縮減近6個百分點,華為云、天翼云、移動云等分食了相關份額。
對比來看,阿里云相較國內外同行面臨更大的增長壓力。百度智能云雖然同樣承壓,但去年季度增速均高于阿里云,去年四季度增速已超10%;亞馬遜、微軟、谷歌等云業務雖然也在走低,但最近一兩個季度已明顯反彈,并呈現超過20%的較高增長。
對于國內外同行的表現差異,劉偉光認為,國外云計算企業產品迭代速度很快,而國內對云計算的技術路線還沒有達成共識,很多客戶還僅僅把云當成服務器來用,且很多行業沒有聚焦公共云,沒有認識到云計算的更多價值,所以增長不夠快。
劉偉光表示,對國內公共云市場未來的發展非常看好,而正確方法就是要快速獲得增長,因此降價是重回增長的重要舉措。“我們希望加速一起把市場蛋糕做大,不怕競爭,推廣公共云對企業的價值。”
雖然阿里云增速較低,但其利潤表現不錯。去年第四季度,阿里云營收同比僅增長3%,但經調整EBITA利潤同比增長86%,達到23.64億元。去年全年,阿里云營收1054億元,同比也僅增長3%,但經調整EBITA利潤達到45億元,同比增長高達246%。
這主要是因為阿里云通過減少利潤率較低的項目制合約類收入,同時公共云產品及服務收入增長,帶動盈利能力的優化。隨著此次阿里云再次大規模降價,對其它尚未盈利或盈利較低的同行也將產生較大的競爭壓力。
“這次降價不是為了跟華為打價格戰,我們瞄準的不是28%(國內公共云算力占比),而是72%那部分的市場,云在下沉市場的滲透還不夠,要把規模做起來。”阿里云副總裁、公眾溝通部總經理張啟表示,為此可以把利潤適當降下來,大家用得越多,資源利用率越高,采購成本、研發成本也會均攤地更好。
這背后也是阿里云戰略的變化。去年11月,在阿里巴巴集團CEO兼阿里云CEO吳泳銘主導下,阿里云提出“AI驅動、公共云優先”戰略,并成立公共云業務事業部、政企事業部、海外業務事業部三個核心業務部門。
此次降價則是阿里云加快公共云發展的一大舉措。“從數據來看,降價毫無疑問會對經營產生影響,但這是個戰略選擇,通過降價讓利客戶,擴大規模,同時降低企業上云門檻。”劉偉光表示。
此外,他表示,阿里云在AI方面也在持續推進,包括通過通義千問提供訓練、推理服務和API等,預計到今年下半年會有非常多的客戶選擇通義,希望通義成為企業級客戶的首選。
不過,他表示,經過了一年多的發展,國內大模型服務現在還處于非常早的起步階段,技術還需要完善,百模大戰未來會變成十模大戰,甚至更少,而市場商業化還需探索。“整個市場對大模型的支持是比較粗獷的模式,很多就是提供裸算力的模式。”
對于大模型對云計算市場的影響,劉偉光認為,AI會倒閉整個云計算架構的重塑,未來新的收入一定產生在AI對云的驅動上。
這在部分云廠商已有所顯現,包括微軟、谷歌,百度大模型在去年四季度已為其云業務貢獻了超6億元營收,預計今年還將為公司帶來數十億增量收入。
此外,對于阿里云今年的業務重點,劉偉光還表示,出海是巨大市場,會把出海作為重要方向,將會聚焦優勢地區,并提供差異化服務能力,去跟亞馬遜、微軟等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