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媒體 / 每日經濟觀察
成立僅4年、坐擁全國2000多家門店的便利蜂再上風口浪尖!6月23日,有媒體爆料稱便利蜂正籌備上市,意外的是消息一出,便利蜂立即辟謠,如此反常的舉動,更引發了吃瓜網友的強烈好奇,便利蜂胡蘆里究竟賣得什么藥?不愿提及上市的真相是什么?
01,拒談上市內幕!
便利店是中國發展形勢最迅猛的零售業態,因貼近老百姓生活,而一度被認為是最有潛力的萬億級市場,也因此,在該賽道涌入了一批實力玩家。不過在當下成百上千個便利店品牌中,我們真正能叫上名的,也就是前十名中的那幾個,縱觀近年各類權威榜單,便利蜂無論哪個維度,都排不進前十,在品牌知名度上,便利蜂距離日本三巨頭還差得遠。
2020年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排名
2020~2021年便利店十大品牌排行榜,由買購網統計。
除了品牌影響力不足之外,便利蜂何時能真正盈利也是一個謎。2021年4月,羅森宣布其中國區業務在2020年首次實現全年盈利,此時距羅森入華已達25年之久。全家的首次盈利盡管出現在2013年,但也僅局限于上海區域,7-11也僅在北京區域實現了盈利。值得一提的是,全家和7-11入華也有17年歷史了。那憑什么才4年歷史的便利蜂,最新已放出消息稱全國2000家便利蜂門店已實現前端整體盈利?
原因先按不表,我們來看另一條消息,2020年底,便利蜂供應商大會上,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豪言2021年就開啟“高速擴張模式”。2021年的便利蜂門店數量將突破4000家,2023年便利蜂門店數將達到1萬家,以平均年增3000家的驚人速度,躋身中國便利店行業的前五名。
名不見經傳的便利店品牌突然信心滿滿官宣前端全面盈利,還提出了年增3000家店,剣指行業前五的目標。一系列“反常”操作,更加劇了人們對其辟謠上市報道的動機懷疑。
我們結合便利蜂自2017年來的幾輪融資記錄來看,一共三輪,總金額逾15億美金(C輪雖未透露具體金額,但是已經有媒體爆料在7億規模左右),由是引出了一個合理懷疑,便利蜂之所以不想讓公眾明確知道其正籌備上市,或是基于塑造盈利真實性的考量,便利蜂真的不缺錢,沒必要急吼吼上市融資。
但便利蜂真不缺錢嗎?便利蜂當前的2000多家門店都是直營模式,直營模式雖然對上游的議價能力及自有供應鏈的效率要求更高,但也給公司的管理成本與盈利能力帶來更大考驗,背后需要雄厚的資本支撐。加上瘋狂的擴張,都需要持續燒錢。
而另一層考量,則是遠離風暴中心,一旦官宣IPO籌備,那勢必會有資方媒體與相關監管機構等無數雙眼晴盯著便利蜂,會干擾到便利蜂的擴張節奏還會引必不必要的監管與輿情危機。
02,蒙眼狂奔“后遺癥”!
短短4年,開了2000多家門店,擴張速度秒殺了羅森全家和7-11,便利蜂在一路蒙眼狂奔的過程中,也導致了一些問題。
服務質量/食品安全危機
僅黑貓單平臺,有關便利蜂的投訴已達300多條,其中不乏服務水平與食品安全方面的投訴,有顧客表示吃過便利蜂的過期食品鬧肚子,還有顧客表示吃了便利蜂的黑椒牛枊飯后食物中毒,然后花了500多醫藥費還誤了工,但便利蜂到今天都沒有賠付相關費用……
涉強制裁員風波
此外,便利蜂還因多次涉裁員風波而被一些網友認為是“無良企業”,當然2017年早期初創時的閉店與裁員我們暫且不談,初創階段每個公司都會經歷策略調整很正常,但2018年的大規模撤站裁員一度鬧得沸沸揚揚。
“3月14日下午,據便利蜂內部員工爆料,便利蜂在某個城市員工內部群下發通知,除現有的8個智能貨柜試點城市及3個欲鋪城市之外,剩余38個已鋪設簡易貨架的城市將全部撤站。此次撤站,1000—2000名在職員工會因此失業(按照1個城市30位銷售,若干物流配送人員計算)。同時,按照1個城市鋪設1000貨架計算,還會造成40000個點位流失。談及員工失業補償政策,爆料人透露便利蜂或將按照1.5倍月薪加以補償。”—中國商報
便利峰方面表示,“我們確實在用智能貨柜替換無人貨架,等貨柜產能上去,很多城市還是會鋪過去的,只是時間多久我們也說不好,暫時的終止合作不代表未來不會再合作”。似乎委婉坐實了裁員撤站傳言。當然,此次裁員可以算做技術性調整,也確實事出有因。
可2019年便利蜂涉及的“花式裁員”風浪,再一次亮瞎了網友的雙眼。
據新浪新聞和脈脈等多平臺爆料,便利蜂還會不定期按排員工參加數學考試,對此,便利蜂創始人莊辰超(爆料圖中的CC即指莊辰超)表示,淘汰的是績效不達標的應屆生,沒有違規,另外,對于總部辦公室3級及以下員工,將會在入職、轉正和每一次績效考核的同時,對相關崗位員進行數學和邏輯能力測試。
便利蜂考題曝光
“便利店業務每一天都需要大量的基于數學邏輯評估的小決策。數學邏輯好,績效不一定超越預期,數學邏輯不好,績效很難達預期”莊辰超表示。
企業通過績效考核決定員工去留確實合理,但是在晚上下班的時間段安段考試,確實不合理,并且題目難度的設計過高,據便利蜂人力資源部內部郵件顯示“題目難度為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的標準,其中數學的要求等同于高中代數部分要求”,不禁要問,你是招基層員工還是招公務員?
還有郵件中明示“對能力尚未達到要求的員工進行輔導與補測,保證每一位在職的員工,必須達到崗位勝任的要求,方可在該崗位工作”。這不就等于,如果有員工補測仍不合格,則不符合錄用標準嗎?那你這數學考試終歸還是等同于對員工工作能力的考察啊?
從創始人到HR,都對員工的數學能力斤斤計較,可有想過,一個便利店的店員真的需要行測通過才能勝任?也正因此,“變相裁員”的爭議持續了好一陣子。
(補充:創始人莊辰超曾因數學成績極其優秀,屢獲大獎被保送至北大,也難怪便利蜂自上而下都對數學“愛鳥及烏”,還好莊老板不是語文第一,不然這些員工不得每周都要寫一篇命題作文?)
顧客維權遇阻事件
2021年6月18日,有上海的網友表示,自己在便利蜂中港匯大廈店遭遇到惡心一幕,自己帶的杯子點的飲料被陌生男子偷喝,正要拍照存證卻被便利蜂員工阻止,最后客服回應最多只會重做一杯+賠償15元優惠券。
由當事人提供的圖片
這種處理方式讓該名網友無法接受,她表示會繼續投訴維權。
食品安全隱患、各類服務投訴、“變相裁員”風波、維權難等這些問題,或許不是便利蜂的專利,但是如果得不到根本解決,在年開3000家的高速擴張中,勢必將進一步惡化,一旦便利蜂順利IPO后,這些事件中任一起,都將如蝴蝶效應般或引起股市的大震蕩。
而這些問題的發生,也或多或少暴露出,便利蜂高速發展過程中,失衡的管理水平與偏頗的價值取向。莊辰超是數學的忠誠信徒,但他可能高估了,算法的作用。
03,如何突破算法圍城?
一出道即頂著中國版“7-11”帽子的便利蜂,在經營模式上跟7-11確實有諸多相似之處。比如便利蜂跟7-11一樣都極度熱衷于鮮食與自有品牌的銷售。甚至便利蜂的初創團隊成員,很多都是直接挖自日系三巨頭。當然,作為便利蜂的創始人的,長期以來,卻一直想甩掉7-11“模仿者”的帽子,于是,我們在便利蜂,看到了另一種凌駕于員工之上的算法系統。
當前便利蜂旗下的另兩家公司蟲極和運鼎分別負責店鋪的ERP系統和APP的開發,ERP涵蓋了門店選址、進貨以及上架的各個環節,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商品管理、情報系統和產供銷體系,APP端直達客戶,客戶可以通過APP實現線上點單或線下結賬等系列功能。
始于算法的便利蜂,曾有過無人貨架慘敗的“打臉”經歷:
便利蜂于2017年11月啟動無人貨架業備,2017年年末更是宣布已在全國范圍內完成5萬個貨架投放,然而快速擴張僅3個月后,便利蜂的無人貨柜業務就陷入了“停滯期”,僅用智能貨柜替換了部分無人簡易貨架,并大量撤出此前砸錢占領的無人貨架點位。2018年3月的那起裁員風波便緣于此。
但,顯然,算法不是萬能的,在全速擴張的當下,同樣受到了算法的桎梏:
便利蜂當前的門店覆蓋區域,還是集中在一二線城市的寫字樓與主打商圈,服務于白領群體為主,這些群體平均素質相對較高,信息化程度也高,用戶對自助結賬并不排斥。不過對于社區店來講,便利蜂的無人結賬可能第一步就把老人和小孩擋在了外面,這或許也解釋了,社區覆蓋上,便利蜂還遠與7-11等直接競爭的一個原因。
如何能以統一的標準在更大的市場空間里高速擴張,并不是當前便利蜂的算法系統所能解決的事,這些策略與執行和管理,都需要靠人員來彈性實現。當然,是不足,也是轉機,長期來看,如果便利蜂擴大了自適應性,那么就能跳出算法的第一層束縛
此外,便利蜂目前的集團戰略已然鎖定到二三線城市,低線城市里如何保持同一線城市同樣的標準化并合理控制成本(比如引導與監督結賬付出的人力成本),也是當下的便利蜂算法系統無能為力的地方,這一塊難題,仍然需要便利蜂的人力來調研實踐反饋優化執行……路漫漫非三兩日之功。結合到當前便利店行業高度集中化的上海、深圳和廣州的滲透難等現實問題,便利蜂的“萬店宏愿”,恐怕更多需要從下沉市場來填補增量空間。
你知道便利蜂最賺錢的品類是什么嗎?是早點和午飯,然后再到飲料,最后是各種琳瑯滿目的零食,那為什么早午飯最賺錢?其實真相一點不復雜,包子燒賣烤腸玉米快餐盒飯等,但凡是半成品化的,毛利率最低也有50%,鮮食與牛奶乳飲等日配商品甚至占到毛利的60%。最高甚至能到70%,加上便利店的高坪效比和高翻臺率及相對低的租金與人工成本,毛利高的產品最終都轉化成可觀的利潤,至于便利店的其它豐富品類,不是說沒用或賣不出去,它們更重要的作用是引流的。
而當前,便利蜂的鮮食與自有品類的營銷占比基本與羅林全家和7-11持平,也就是說,便昨蜂想要真正的盈利,需要尋找新的業績增量空間,也即為,如何提高引流產品的最終銷量轉化?這也是當前的便利蜂算法宇宙無法解決的難題。
后記:
用4年時間開了2000家店的便利蜂,一定程度上也能算是行業黑馬,而其3輪順利融下15億美金,也足見資本市場對其的看好,盡管當下,綜合實力還遠遠達不到便利店第一梯隊,盡管在狂奔中還暴路了系列問題,但便利蜂的未來發展,還是值得期待的。也許它能成為行業鯰魚,攪動中國便利店的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