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云原生正在火出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調研顯示,在產業規模方面,云原生產業近年來保持了強勁發展態勢,年均增速超過30%;在技術研發方面,云原生技術生態持續擴大,現已基本覆蓋云原生全生命周期技術鏈,細分領域的技術也趨于多元化;在行業應用方面,云原生正在從互聯網行業向制造、政務、金融等更多的傳統領域延伸拓展。
云原生,按照CNCF基金會的定義,是指有利于各組織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新型動態環境中,構建和運行可彈性擴展的應用。簡言之,云原生是解決企業在適應數字化、互聯網化趨勢時一個全新的應用構建方法或手段。
青云科技容器平臺產品負責人于爽給出了一條更通俗的解釋,“云原生實際上就是在定義一條能夠讓應用最大程度利用云的能力、發揮云價值的最佳路徑。”在他看來,云原生更重要的是給用戶提供了方法論,助力企業成本降低、提升業務效能等。
與此前提到云原生時的陌生不同,業內一致認為,云原生已經迎來2.0時代。從技術的維度看,云原生1.0是以容器、服務網格、微服務、聲明式API等基礎設施為核心,但伴隨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深化,云原生2.0階段,只強調技術是不夠的,而是要回到云原生定義的初衷,讓應用在云上構建,生于云、長于云,充分發揮云平臺所有能力來構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0時代,云原生正在從云計算基礎平臺向應用創新層滲透。如果將云計算行業比作手機行業的話,云原生就意味著“智能機”時代,功能上與之前最大的區別在于“操作系統”從封閉轉向開放。
青云科技CEO黃允松在此前接受采訪時表示,云原生將帶來類似安卓所帶來的爆發式增長。為云原生應用而構建的云上應用商店或云上應用分發系統,將帶來遠超之前云廠商應用商店的分發效率。
過渡和轉變亦面臨挑戰。一項調查顯示,許多企業在向云原生體系轉型的過程中需要面對兩個問題:首先是傳統云原生解決方案在架構、生態等方面的不完備性阻礙了企業云平臺現代化進程;其次是云原生開源技術的復雜性與不成熟性帶來自主研發的各種風險。
于爽持類似觀點,在他看來,云計算最大的困難不是搭建云平臺,而是應用遷移上云。此外,由于傳統應用不是為云計算而開發,因此導致遷移成本較高。就算遷移上云,如果只用虛擬化和重新部署的方式遷移,也無法發揮云計算的彈性、高容錯和高并發處理等優點。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KubeSphere容器平臺應運而生。于爽介紹,KubeSphere是基于K8s為內核的企業級分布式多租戶開源容器平臺,提供簡單易用的操作界面以及向導式操作方式,在降低用戶使用容器調度平臺學習成本的同時,極大減輕開發、測試、運維的日常工作復雜度。
于爽介紹,KubeSphere從一開始就是走全球開源的路線。從2018年到現在經過三年多的時間,經過三年的迭代,包括青云科技自身、KubeSphere產品都得到了市場的認可。現在青云科技的公司定位就是端到端的云原生服務提供商,除了KubeSphere外,包括其數據庫產品線、存儲產品線都在往云原生這套基礎架構上改造和遷移。在7月29日即將舉辦的CIC(Cloud Insight Conference)2021云計算峰會上,青云科技將發布端到端的云原生戰略,同步KubeSphere及其他產品線云原生的最新進展。
“未來的軟件一定‘長’在云上,從計算機出現以來的所有應用,都有必要用云原生架構全部從零開始再做一遍。”于爽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