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運營研究社公眾號(ID:U_quan),作者:靜靜 珺珺、設計:浩南,授權轉載發布。
前段時間,我在朋友圈刷到一個讀書圈知名的 KOL ,在宣傳自己的「共讀群」(由專業人士帶大家一起讀書,總結要點),只要1元就能進。
不僅如此,共讀的還是一本「教人如何寫作」的書。
由于她經常在朋友圈發有人通過「學習她的書/服務」,賺到了不少錢;因此,我一時頭腦發熱,想著反正1塊錢也不貴,就付費入了群。
進了群之后,我意外發現,這個群的運營效果簡直不要太好,賣書、賣課都是一把好手:
官宣了10天不到,就有千人掃碼進群。
不到48小時,在群里賣的書就被他們上了當當的周榜第一,而且還很快就斷貨了。
群主還推了一個99元的押金群,兩天就轉化了300 人,提前封群了,轉化率接近30 %。
接下來,我就在這個社群臥底了兩周多,終于扒出了他們的運營套路......
01
引流:私域精準引流
根據他們的說法,像這樣的1元群總共有5個,每個群大概有200+ 人左右。也就是說,在不到10天的時間,他們就號召了1000+ 精準用戶入群。
雖然用「朋友圈引流」已經是比較常規的手法了,但是,他們在細節上的一些執行還是可圈可點的。
1)從朋友圈引流:效果導向
為什么他們能快速找到這么多精準用戶,并沉淀進群里呢?
因為,早在3、4年前,這一批讀書 KOL 就開始重視「私域流量」的積累。
他們會通過做免費社群、免費分享的方式,把一群大量對讀書寫作感興趣的精準用戶,沉淀到自己的朋友圈、社群。(我就是在3、4年前,這樣被沉淀進去的)
比如,我朋友圈里的這個讀書 KOL @雪舞梅香,她就有多個微信號,專門用來加粉絲,聽說有幾個號都已經加滿了(5k 人)。
她平時還會認真經營朋友圈,經常發一些學員變現成功的聊天記錄什么的;雖然知道不一定都是真的,但還是看得人相當心動。
這次的社群,就是通過她(可能還有她的朋友)的朋友圈,直接沉淀進群的。
2)文案:增強下單動力
在宣發社群的朋友圈上,多以用戶的「真實故事」為主。
不僅提高了內容可信度,還進一步強調了社群的服務價值;又通過1元的低定價,降低了用戶付費的門檻,增強下單動力。
而且,他們還刻意淡化了后續可能的付費(53.9元的書,99元押金群),而是強調“遠超1元的收獲”和要共讀的書的價值。
3)產品設置:1元即可進群
為什么定價是1元而不是免費,免費的群豈不是可以引流更多人?
一方面,對于免費占的便宜,用戶很容易加完就忘,根本不查看群消息,產品的信息根本沒機會「觸達用戶」。
因為花了錢,用戶才會更加重視這個群,運營們的觸達才會更有效。
另一方面,設置1元的進群門檻,還可以對用戶進行「初步的篩選」。
引流不僅要看數量,還要看質量,否則社群人數再多也只是“表面繁榮”;如果某個用戶連1元都不愿意付,就更不可能在進群后,繼續被轉化了。
02
培育:滲透用戶心智,增強黏性
把用戶引進群后,他們沒有直接開始做轉化。因為那樣做,可能就會有不少人覺得在“付費看廣告”,對社群的好感度下降,有的用戶甚至可能直接退群。
所以,他們采取的措施是:先用一些“甜頭”把用戶留下,培育他們對于社群的「信任」和「好感度」,為后面的轉化做好準備。
那么,他們具體用了哪些手段去「培育」用戶呢?
1)嘉賓分享:建立信任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
社群里的用戶轉化是以「信任關系」為基礎推進的。用戶對你越信任,就越容易被轉化。
所以,在進群之后,他們并沒有馬上開始賣書,而是先官宣了嘉賓分享,嘉賓分享的目的就是「建立信任」。
從6月27日開始至今,他們已經組織了5場「嘉賓分享」,基本上平均每2天就有1場。
而且分享嘉賓的順序也很有意思:先是「往期學員分享」,然后是「作者本人分享」,最后是作者的朋友(行業大咖)分享。
至于這個順序背后的「玄機」,看完嘉賓分享的內容,你就全明白了。
① 第一階段:學員分享,“暗示”老師的專業性
明面上,學員分享的是「寫作變現之路」。但其實暗藏玄機。
看多了以后,你會發現,這些故事都有「套路」:
一開始我很菜,但是遇到了老師(作者), ta 的指導改變了我,讓我通過寫作“逆襲”,賺到了很多稿費。
而且,在分享中,大部分人還會給自己的故事,塑造一個「人設」以及完整的「故事線」:
一個五十多歲的中年大媽,對互聯網一竅不通,卻靠讀書賺到了錢,實現“逆襲”。
他們分享的故事的目的,其實就是“暗示”老師的專業性 —— 有這么多優秀案例在,說明老師的能力肯定很強。
同時,聽到別人的逆襲“真實”故事,還能讓用戶產生「我也要變好」的需求,后續更容易被轉化。
② 第二階段:作者本人分享
為什么要把「作者分享」放在第二階段呢?
因為,在聽了「往期學員分享」后,用戶的心理防線會有所降低,這時候作者再出場分享,大家對 ta 的接受度高一些。
同時,你會發現,作者的分享并不是分享干貨,重申自己的「專業性」;而是以「一封長信」的形式,分享自己做共讀群的「情懷」和「初衷」。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因為,通過「往期學員分享」,作者在專業上的權威已經得到了認證。
這時候,作者用一封長信打感情牌,更容易和用戶產生情感鏈接,增強用戶黏性。這樣一來,用戶就很可能成為作者的粉絲。
一旦培養出了忠誠度,成為「粉絲」,用戶就很可能愿意反復付費(參考追星)。
可以說,作者選擇這樣的分享內容,其實是為了能長期地轉化用戶。
③ 第三階段:「大佬」分享
在第三階段,作者還邀請了他讀書圈里的朋友來做分享,他的朋友都是「讀書寫作圈」里比較有名的 KOL。
一方面,這些大佬會給用戶分享一些干貨,讓用戶感受到社群服務的價值,提高對「共讀群」的好感度。
另一方面,他們的出現,也是給作者提供的「強背書」,可以鞏固用戶對于作者能力的信任。
畢竟,一般大佬只和大佬玩
。
不僅如此,高頻次的「嘉賓分享」,還會讓用戶認為1元的共讀群是「物超所值」的,進一步加深了對社群的好感。
通過以上三個階段的「嘉賓分享」,用戶會通過學員、行業大佬和作者本人的「套路」,逐步了解作者,并提高「共讀」這件事的質量信任。
2)用福利做“鉤子”:提高用戶分享主動性
在每次「嘉賓分享」結束后,管理員還會組織大家發“百字感想”:
為了提高用戶分享的意愿,管理員會給發感想的用戶發一些福利,比如其他嘉賓的「免費寫作課」之類的。
通過領券后0元購課,相當于免費課了
這些感想的內容,一般都是個人的寫作經歷。
在此過程中,用戶經常會談到關于寫作的一些痛點,比如“想寫但寫不出來”、“想到寫作就發憷”等等。
這樣就又激發了用戶對于讀書寫作的「潛在需求」,可以為后續的轉化作鋪墊。
當然,我也有億點點懷疑,這是托兒混在里面"帶節奏"的結果。
同時,用戶發表完感言后,管理員還會針對用戶分享的感想做「專屬回復」,然后才會通知用戶向自己領取福利。
這樣的做法,能顯著提高「用戶體驗」 —— 會讓用戶感到被傾聽、被重視, 更愿意在群里活躍。不僅提高了用戶對社群的好感度,還增強了用戶粘性。
03
轉化:層層套路,“先禮后兵”
這個社群一共有「兩次轉化」,第一次是賣書,價格53.9元;第二次則是賣99元的「押金課」,只要你按要求完成作業,就可以全額退款(作業很多)。
它的效果有多好呢?
第一次轉化(賣書),不到5小時,群內轉化率就達到了20%,還讓這本書在48小時內沖上了當當的新書熱賣榜 No.1 !
而且,這本書在當當很快就賣斷貨了……
第二次轉化,從1000+人里,轉化了300人進押金群,不僅名額全滿,而且還提前結束招募了……這轉化率也在20%以上了,真的很高。
講真,他們的轉化套路真的很野,甚至野到讓人有些不適了。
1)第一次轉化:群內帶氛圍 + 營造緊迫感
我們先來一起看看第一次轉化:
① 價值感轉化:買書后,能提高此群的服務價值
據我觀察,運營每次發布轉化文案的「時間段」和「頻次」都很規律。
基本上都是一天3-4次,時間段基本集中在10點(上班),下午1點半(午休),晚上6點(下班),和晚上9點左右(睡前)。
這些都是平時打工人們最常刷手機的時段,在這時候發轉化文案,可以讓用戶在查看群消息時,第一眼就看到關鍵的轉化信息,提高觸達效率。
而且,據我觀察,他們引導轉化的話術也是「套路滿滿」:
首先,他們會暗示只有買書后在這個群里共讀,不買書就無法參與共讀,還會趕不上作業。
但事實上,他們先前承諾過的“免費領讀”服務很敷衍,遠低于當時宣傳文案里所說的價值。
而且,他們所謂的不買書就趕不上作業,并不是針對這個1元群的,而是后續推出的99元押金群,存在誤導的嫌疑。
當然,我們肯定是不提倡這種做法的。這種“套路”太過不真誠,甚至接近“坑人”了。
或許這次可以成功,但長此以往,會消磨用戶的信任,不利于長期轉化。
② 引導曬單:攀比到貨時間
在宣發之間的空檔,他們也了很多有效的“互動”來促進轉化。
比如,在運營人員的刻意引導下,大家突然開始“攀比”到貨時間,其實這就是在變相地激勵用戶曬單。
而通過攀比用戶到貨時間,可以進一步營造群內的下單氛圍,利用人們「損失厭惡」(避免自己遭受不可挽回的損失)的心理,刺激用戶盡快下單。
畢竟,如果等共讀開始,大家都買了書就自己沒買,真耽誤了共讀的進度怎么辦?
就連我這么摳、平時買書都要「湊滿減」的人,看到這滿屏的曬單,都好幾次滑到了下單頁面……
幸好在付款的時候,貧窮及時限制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