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云原生很美好,但是現在業務跑在物理機或者虛擬機上也沒問題,是不是值得往云原生方向投入呢?
作為青云科技容器平臺產品負責人的于爽,經常會被客戶問到這些問題。通常,于爽也會反問他們:“我們是為了云原生而云原生,為了容器化而容器化嗎?”答案顯然不是。
找準云原生最便捷的抓手
事實上,無論你是企業負責人還是IT負責人,最擔心的問題不是如何搭建云或者虛擬化、容器平臺,而是擔心怎么把應用遷移到這些平臺上來。因為搭建平臺,現在市場上比比皆是成熟的方法論和成熟的技術團隊。AWS做過一個分析發現,現在企業最大的成本是遷移上云。因為這其中會涉及到人員技能的培訓、既有資產、IT資產、軟件資產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很多隱性成本都是遷移過程中帶來的,而云原生恰恰可以幫助企業規避這些問題。
對云原生的定義有很多,青云科技認為它是一個把業務向新一代的基礎架構方向發展的方法論。就如我們熟悉的DevOps一樣,它不是一種技術,而更多包含了文化、工具鏈、企業文化、團隊組織架構等等。同樣,云原生給用戶提供了方法論,定義了一條能讓業務最大限度利用現有的、基于容器或基于云的基礎設施,發揮更大的效能,包括降低成本、提升業務效能等。
不過,云原生工具鏈很復雜,生態很龐雜,要想使用好它,就需要一個抓手。圍繞著 IT 基礎設施和業務開發層面,目前來看云原生,容器和K8s就是最好的、最簡單的抓手,也是最便捷的抓手之一。
KubeSphere的三駕馬車
產品、社區和生態是KubeSphere的三駕馬車。
第一駕馬車——產品。2018年開始做KubeSphere時發現,此時市場上已有的云原生產品在K8s上“碎片化”的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客戶雖然能用,但體驗是缺失的。在青云科技看來,它并沒有形成面向企業級最終用戶的產品,這也是KubeSphere的切入點。
應該說KubeSphere從一開始就確定了走全球開源的路線。正是圍繞K8s(KubeSphere的基座是K8s)這個全球開源項目和生態去構建產品體系,KubeSphere從2018年至今經過三年多的迭代,青云在產品設計、產品體驗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成本,最終使產品已經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今天的KubeSphere已經不是單一的產品,而是衍生出了產品家族。
KSV(KubeSphere Virtualization),它主打的是虛擬機管理,可以獨立交付,單節點部署。
Porter(硬負載均衡),它是在基于容器平臺對外暴露服務的時候負載均衡的組件。通常在云平臺上,這個能力是由云廠商提供的商業產品。但如果預算有限,Porter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KubeKey(交付引擎),KubeSphere平臺要在不同環境中交付,比如在鯤鵬、青云、AWS、Azure上交付,或在其他基礎設施上交付。KubeKey作為交付框架,把很多組件打包在一起,基于插件機制,可以按需一鍵交付軟件包,與合作伙伴一起整合交付。
OpenFunction是KubeSphere今年剛開源的一個項目,其目標就是在新一代云原生基礎設施之上,給客戶提供完整的FaaS框架。
KubeOcean是KubeSphere基于開源項目Kind的輕量化集群管理。當用戶需要瞬間創建大批量的K8s集群(包括整個集群管理的完整鏈條)時,KubeOcean讓這件事情更容易。
第二駕馬車——社區。KubeSphere社群在2019年僅有一個,2020迅速發展到了五個社群。2021年,上海、杭州、成都三地的KubeSphere社區委員會成立。在此之前,一直是KubeSphere在全國各地組織巡展活動。如今,各地已經出現KubeSphere愛好者、用戶自主發起社區活動。KubeSphere則會投入相應資金、講師等資源,與更多的把社區伙伴共同傳播KubeSphere開源項目。今天KubeSphere全球的社區已經超過400%的增長。
在KubeSphere看來,社區用戶就像是一個大的漏斗,最終會產生優質的商業客戶。在KubeSphere得到大量社區用戶的擁躉的同時,也逐漸收獲了諸如人行、光大、中移金科等商業客戶。
第三駕馬車——生態。青云一直專注做底層基礎設施,在KubeSphere,這個定位依然不變。任何企業在做云上遷移時都會有被捆綁的顧慮,但K8s底層的基座標準是全球統一的,KubeSphere產品的開放性,打消了很多合作伙伴的顧慮,所以也讓合作伙伴愿意加入到KubeSphere這個生態中來。為了引入更多的合作伙伴,青云也一直在完善規劃開放架構。同時,KubeSphere衍生出的完整的產品家族,也成為了支撐整個KubeSphere生態的基石。
青云科技即將在7月29日舉辦的CIC(Cloud Insight Conference)2021云計算峰會上,發布端到端的云原生戰略,同步KubeSphere及其他產品線云原生的最新進展。
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的軟件一定生長于云上,而云計算最大的困難不是搭建云平臺,而是應用遷移上云。傳統應用遷移上云成本較高,應用遷移方式如果只是采用虛擬化和重新部署,無法發揮云計劃的彈性、容錯和高并發處理等特性。而KubeSphere正是從應用視角出發,圍繞著產品功能、產品體驗和應用而設計,所以可以做到跨云應用分發,天然地管理跨云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KubeSphere,正是因為他們需要這個云原生操作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