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云原生實踐調研報告》顯示,21.7% 的受訪者將云原生技術(包括容器、DevOps、微服務)應用于核心業務生產,同時21.4%的企業使用500-1000個容器。云原生應用越來越受到企業青睞,隨之而來的容器也越來越多,而如何管理日益增多的容器,一款好用的容器管理平臺至關重要。容器管理平臺的重要性之于容器就像Windows操作系統之于PC。
這也讓市面上的幾款擁有廣大群眾基礎的開源容器平臺炙手可熱。2020年7月,在開源圈廣有口碑的容器平臺Rancher被SUSE公司以6億美金收購,而在更早之前,擁有OpenShift的RedHat則是以340億美金的天價被IBM收購。
目前由國內企業青云科技打造的開源容器平臺KubeSphere,已經成為僅次于Rancher和OpenShift的全球第三容器管理平臺。
打造世界級開源容器平臺
青云科技團隊在2018年孵化了KubeSphere容器平臺。KubeSphere是一款基于Kubernetes為內核的企業級分布式多租戶開源容器平臺,提供可插拔的開放式架構,降低用戶使用容器調度平臺學習成本,幫助企業輕松應對多租戶、工作負載和多集群管理、服務與網絡管理、應用管理、鏡像倉庫管理和存儲管理等業務場景需求。
KubeSphere 容器平臺產品負責人于爽介紹,通過一個項目在從全球最大代碼托管平臺GitHub上的活躍程度,大體就可以判斷該項目的生命力。
就開源項目的活躍程度而言,截至2020年5月27日,開源容器管理平臺中,Star(收藏)數最多的是Rancher,共有16713個Star,其次是OpenShift和KubeSphere,Star數依次為7905和5500。在Star數量增速方面,Rancher、KubeSphere和OpenShift每日新增Star數分別為6.98、4.85和3.17個。KubeSphere已經成為僅次于Rancher和OpenShift的全球第三容器平臺,并 且Star增速甚至超過OpenShift。
于爽透露,KubeSphere在開源社區中獨立IP下載已經接近2萬,行業覆蓋銀行、保險、在線教育、制造業、物流、交通等。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下載量來自于歐美及東南亞等國家。
事實上,KubeSphere從一開始就是走全球開源的路線。不管是在GitHub還是官網, KubeSphere投入了大量的專業英文文檔人員來完善官網及文檔體系,英文文檔首先寫好,中文文檔由其他貢獻者編寫。目前KubeSphere已有全球站、中國站、歐洲站、西班牙站、土耳其站等多站站點,實現對用戶需求的積極響應。
談及和OpenShift等容器平臺的競爭,于爽表示,OpenShift是源自美國公司的產品,它更偏美國工具化的思維方式,包括租戶管理、運維工具、微服務功能,都偏工具化。但是大部分客戶對上云或數字化的訴求是并不想了解云原生本身,只是需要這套技術來解決業務問題。因此 KubeSphere從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這個需求點,不管是提供什么功能,日志、監控、微服務治理或是 DevOps,目標都是讓“客戶不需要學習新東西,直接用我們的產品就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把業務訴求解決了”。比如KubeSphere的微服務治理是基于 Istio 開源項目,用 KubeSphere的人可以零基礎地用微服務治理,不需要學習 Istio。但在OpenShift等平臺不一樣,用戶在用 Istio 的時候,需要自己寫 Istio 的YAML 配置文件,這也就意味著用戶自己還是要讀 Istio 的文檔,先學習Istio。所以兩者產品理念是不一樣的。
“KubeSphere能幫助用戶屏蔽掉那些技術細節,幫他節省人力成本,之前企業可能要雇幾個云原生的高手解決事情,現在KubeSphere就幫它把事情解決了,而這些高手就可以騰出手去幫助企業解決更關鍵的業務問題”,于爽強調,產品之外,其實容器平臺拼的是客戶服務能力。而這也是KubeSphere能迅速脫穎而出的原因。
經過三年的迭代,KubeSphere現在已經不是單一的產品,而是衍生成一個產品家族。今年4月,KubeSphere 3.1.0 版本正式發布,該版本開發了多項主功能,比如增加邊緣節點管理、計量計費等。KubeSphere 愿景是打造一個基于 Kubernetes 的云原生分布式操作系統,可以很方便地與云原生生態進行即插即用(plug-and-play)的集成。
全球社區增長超400%
作為一款開源產品,于爽介紹,KubeSphere團隊有超過一半都是外部貢獻者,包括中通、銳捷等知名企業。KubeSphere在全球的社區今年增長超過400%。
作為開源產品,KubeSphere也在計劃推出KubeSphere.Cloud全新的商業模式,通過該平臺服務那些有商業訴求的客戶,比如提供云原生SaaS服務和線上服務支持,來為社區有商業支持與服務訴求的用戶提供付費支持服務。
2020年,KubeSphere的營收約為200萬元。不過,有分析人士指出考慮到開源社區收入存在一定的滯后,KubeSphere今年的收入或將增長20倍。
為了更好服務全球用戶、拓展全球市場,KubeSphere已經上架AWS QuickStart,跟AWS自身的EKS服務整合打包生成一個解決方案。于爽稱:“KubeSphere是QuickStart上架的第一個中國開源項目。得到AWS的認可,變相說明KubeSphere產品本身,包括社區、市場、全球知名度做得很好。”
按照KubeSphere的更新計劃,今年9月KubeSphere3.2.0將會正式發布,該版本會支持GPU的工作負載和調度,包括監控、日志等;到2021年底,KubeSphere4.0.0版本將發布前后端可插拔架構,給基于云原生標準的客戶提供一整套輔助工具,讓客戶可以把自己的業務無縫嵌入到KubeSphere的管理體系中。
現在,青云科技的公司定位調整為“端到端的云原生服務提供商”,KubeSphere成為整個青云科技云原生的基座,在未來,青云科技很多產品線也會依托于KubeSphere這個基座去構建生態。
KubeSphere容器平臺研發總監周小四曾介紹,他給KubeSphere的發展定了“三步走計劃”,分步達到1萬、10萬、100萬個用戶,國內市場已經走出了0到1的階段。現在,KubeSphere正面向全球,穩步推進它的“1到10”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