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軟件一定是生于云長于云上的。
關于云原生,現在市面上的關鍵詞有很多:拐點、產業井噴、數字變革、數字化破局、新一波的技術紅利……一眾傳統軟件廠商、云計算廠商,紛紛把業務架構往云原生架構上改造。
那么,到底什么是云原生?
“云原生”是在定義一條能夠讓應用最大程度利用云的能力、發揮云價值的最佳路徑。可以說,云原生是一套指導軟件架構設計的方法論、工具和最佳實踐,它使得開發的軟件和“云”能夠天然地集成在一起,發揮出“云”的最大價值。
想必看到這里,諸位CIO、IT經理、運維老大們心里暗暗敲起了小鼓。云原生會不會又是廠商們造出來的概念來騙我花錢呢?先不著急下結論,容我們慢慢“抽絲剝繭”。
云原生重要嗎?
青云科技(qingcloud.com,股票代碼:688316)容器平臺產品負責人于爽認為,未來的軟件一定是長在云上的。然而,云計算最大的困難不是搭建云平臺,而是傳統應用遷移上云。AWS之前做過的一項分析發現,云最大的成本其實是“遷移上云的成本投入”,這里面既包括人員技能培訓,也有資產、IT資產、軟件資產等遷移過程中帶來的隱性成本。
另一方面,傳統應用遷移方式如果只是采用虛擬化和重新部署,無法發揮云計劃的彈性、容錯和高并發處理等特性。
也許你會質疑:我現在業務跑在物理機或者虛擬機上沒有碰到什么問題,是不是值得往這個方向投入呢?
一切還要從不同層面的價值訴求開始考慮——
作為企業負責人,今年我們的業務重點在華北地區,未來可能是全國鋪開,現在是走地推、走線下渠道,未來是不是要走線上呢?
我是IT運維部門的管理員,我現在還讓我的企業去用一些虛擬化技術,如果還想幫企業再省一點錢,我該怎么辦?
對此,于爽的建議是首先要對企業的未來有規劃,從各個層面圍繞著價值去考慮。第一階段,不妨把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 as Code的方式規劃管理起來,后面采用云原生或者云的虛擬化技術提高投入產出比。
云原生是幫助我們滿足這些訴求,把業務往新一代的基礎架構方向發展的方法論。不過,云原生工具鏈很復雜,整個生態很龐雜,那這時候就需要一個抓手。“目前來看,云原生、容器和K8s就是最好的抓手、最簡單的抓手、最便捷的抓手之一。現在K8s已經是標準了,一個公司里,不管是創業公司還是大公司,只要有IT部門的,熟悉云原生、Docker、K8s已經成為共識。”于爽說。
來自《2019-2020云原生實踐調研報告》的數據顯示:21.7% 的受訪者中已經將云原生技術(包括容器、DevOps、微服務)用于核心業務生產,30.6%用于邊緣性業務,20.1%用于測試階段,16.3% 尚處于評估階段,11.3% 還沒有采用這些前沿的技術。
K8s 是承上啟下,對上暴露基礎設施能力(計算、存儲、網絡)提供了基礎設施能力接入的標準接口;對下提供了應用服務的格式化數據抽象,讓K8s能夠作為一個能力中介層,以一個標準化的方式把能力接入到云原生環境中。
Docker,類似 Java,Java 帶來了跨系統統一的編程語言,產生了一個數百億美元的軟件市場。Docker 則帶來了跨系統的應用交付標準化,為全新概念的混合云奠定了基礎。
誰需要云原生?
云應用是一個泛化的概念,它可以是一個網站,也可以是一個龐大的電商系統,或者是 AI 作業,也可以是任意的計算任務、函數等,目標都是為了支撐業務部門。
業務部門本質上是為了滿足客戶需求。對于客戶來說,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人才管理成本、時間、效率、知識傳遞的復雜度,以及如何高利用率地將資源投入到業務價值創造上。這與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本質一脈相承,目的都是為了更快支持業務部門的各種需求,應對業務發展的各種挑戰。
作為ICT服務商,青云科技從公有云開始,一直在為云原生之路做鋪墊。“2012年我們交付的第一個產品是云平臺,這是一個圍繞著Cloud 1.0的基座。如果沒有這個基座,可能就不會產生KubeSphere這樣的產品。到了2017年,我們交付了全棧混合云解決方案,包括分布式存儲、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企業的架構模型完全準備好,在2018年孵化了KubeSphere容器平臺,當時就已經完全開源。”于爽說。
KubeSphere經過三年的迭代,已經不是單一的產品,而是衍生成一個產品家族,同時社區成員也在擴大。在GitHub上可以看到,到今年第一個季度,KubeSphere貢獻者已經超過110人了。“我們剛剛發布了KubeSphere 3.1.0版本,這個版本的貢獻者超過90個,其中來自馬上消費金融、紅亞科技、中通、銳捷等很多外部的貢獻者,大家一共修復了1000多個Issues,提交了近3000個PRs。”
KubeSphere團隊現在維持在50人左右的規模,有超過一半都是外部貢獻者,這其中包括中通、銳捷等知名企業。從2019年只有一個社群,到2020年發展壯大到5個社群,并且在前幾個月分別在上海、杭州、成都三地成立了當地的社區委員會。
對于為什么這么多人選擇KubeSphere?于爽打了個比方,蘋果電腦的內核是Linux的,還有像紅帽操作系統、Ubuntu操作系統,它們的內核基本上都是Linux Kernel,但是我們作為終端消費者沒有人直接用Linux Kernel,我們用的是蘋果操作系統、紅帽操作系統發行版。“K8s是內核,企業用戶需要一個操作系統,KubeSphere就是云原生操作系統。”
KubeSphere 對于企業為什么重要?假如兩個人的團隊,一個人負責技術,一個人負責業務,其實他不需要KubeSphere,技術人員搞懂原生K8s內核,把自己業務跑上去就行了。但如果是1000人的團隊,運維部門有100人,業務開發部門也有100人。CTO不可能把自己掌握的底層內核、K8s的技術,包括圍繞K8s構建的輔助性功能,比如監控、日志、告警等業務的框架,告訴這200人,讓這200人都像自己一樣厲害。所以企業需要一個媒介,就像我們普通人不會用Linux Kernel,我們需要一個媒介掌握像Linux這樣的操作系統。
KubeSphere就是這樣一個平臺,幫助企業節約成本、提高效率,最大限度把一個技術平滑地傳遞到企業里的各個部門,屏蔽了K8s碎片化。
如今,青云科技的公司定位是端到端的云原生服務提供商,除了KubeSphere外,他們的數據庫產品線、存儲產品線也都在往云原生基礎架構上改造和遷移。“在未來,青云很多優質的產品線也會依托于KubeSphere這個基座去構建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