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年來,日本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投資軌跡與日系汽車的興衰緊密相連。隨著日系車在華市場份額的大幅下滑,日企的投資熱情也明顯降溫。據最新數據顯示,日企在中國大陸及香港的設備投資額已連續七個季度下滑,顯示出其投資策略的轉變。
日企在華投資額的下滑,尤其在電氣機械和運輸機器領域尤為顯著。這兩大領域占日企對華總投資的60%,而對應的銷售額也呈現出雙位數的降幅。同時,日系車企在華的雇傭人數也大幅下降,從2021年的61萬人降至51萬人。
鈴木、三菱等日系車企已相繼退出中國市場,馬自達也面臨嚴峻挑戰。日產、豐田和本田等主流日系車企則開始調整產能,縮減在華員工。這一波“寒潮”還波及到了日系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多家企業計劃出售資產或整合產能。
日系車在華市場份額的萎縮,與未能跟上中國電動化轉型腳步密切相關。日本汽車產業長期將新能源汽車的未來押注在氫能源領域,而非純電動技術。然而,純電動車在中國市場的普及速度明顯快于氫能源汽車,讓日系車企措手不及。
面對電動化浪潮,日系車企在華的競爭優勢逐漸消失。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跌破50%,其中日系品牌的頹勢尤為明顯。乘聯會數據顯示,日系市場份額較2020年下滑了10個百分點至14.3%,而中國品牌則憑借新能源將市場份額擴大至56%。
盡管面臨嚴峻挑戰,但現階段完全“脫離中國”對日系車企而言并不現實。中國市場的巨大規模和潛力仍然不容忽視,且中國完整的供應鏈和豐富的技術工人資源也讓日系車企難以輕易放棄。因此,多數日企對中國市場采取了調整策略,如削減燃油車產能、擴大新能源產能以及加大新能源投資等。
然而,日系車企在華的電動化轉型速度仍慢于德系品牌,且在新能源市場所占份額較小。這主要源于各品牌對中國市場的不同戰略定位。對德系品牌而言,中國市場占據其全球份額的三分之一,而日系品牌的重心則集中在北美和東盟等傳統優勢市場。
不過,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增速放緩,傳統燃油車可能迎來“觸底反彈”,這也是日系車企扭頹的機會。但從長遠來看,順應電動化、智能化的市場趨勢仍是必然選擇。日系車企需要及時調整戰略,積極擁抱電動化轉型,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日系車企在海外市場也面臨著中國品牌的挑戰。在東盟市場,中國新能源車品牌正在快速崛起,日系品牌的份額已經跌破八成。這預示著雙方的競爭正在由中國市場蔓延到全球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