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外國汽車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境遇愈發艱難。隨著汽車行業向新能源轉型,國產汽車品牌憑借在電動化和智能化方面的領先,銷量持續增長,而傳統外國品牌則面臨嚴峻挑戰。
自2019年起,一汽大眾、上汽大眾等中端外國品牌的銷量便開始下滑。2024年前三季度,保時捷、奔馳、寶馬等豪華品牌的銷量也大幅下降。相反,比亞迪、吉利等國產品牌銷量高速增長,占據市場前列。

國產汽車品牌的崛起,得益于在“三電”技術上的突破和消費者態度的轉變。中國企業在動力電池市場占據主導地位,而新一代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認可度更高,不再盲目追求外國品牌。
外國汽車品牌雖已意識到電動化轉型的重要性,但實際進展緩慢。大眾集團雖早期在新能源車市場領先,但近年來被比亞迪等國產品牌超越。在智能化方面,中國車企也憑借技術基礎和快速迭代能力,領先于外國品牌。
面對困境,外國汽車品牌尋求與中國車企合作。大眾汽車集團收購小鵬汽車股份,并簽署技術合作協議;奧迪品牌與上汽集團合作開發全新平臺。斯特蘭蒂斯集團則與零跑汽車合作,共同開拓歐洲市場。

行業專家表示,國產汽車品牌在中高端車型中的滲透率將持續提高,外國汽車品牌銷量下降的速度或會放緩,但如何吸引中國車企合作,成為外國品牌亟需關注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