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在自動駕駛領域,特斯拉再次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盡管其最近的Robotaxi Day發布會內容并未滿足市場預期。會上,馬斯克僅展示了三款車型:Cybercab、Robovan及改裝版Model Y,卻未透露更多關于產品和技術的細節,也未解答業界關心的Robotaxi落地時間、FSD進展及低成本車型發布等問題。
發布會后,特斯拉市值大幅下跌,股價一夜之間蒸發了670億美元,顯示出市場對馬斯克及其公司未能兌現承諾的失望情緒。盡管自動駕駛的熱潮自2019年以來有所減退,但Robotaxi的大規模商業化仍被視為行業的一大挑戰,而2026年被普遍認為是其規模化量產的元年。
回顧歷史,自動駕駛經歷了從資本熱捧到理性審視的過程。2016年,隨著谷歌將無人駕駛汽車團隊獨立為Waymo,以及通用汽車收購Cruise Automation,自動駕駛賽道迎來了爆發期。然而,一系列事故和初創企業的困境使得行業投資在2019年顯著減少,企業也開始尋求更為切實可行的技術商業化路徑。
在全球范圍內,Waymo率先宣布實現無人駕駛出租車商業化,盡管當時車輛中仍有安全員。而技術之外,政策監管、成本、運營及服務、市場接受度等因素也影響著Robotaxi的落地進程。在中國,隨著政策逐步開放,自動駕駛公司開始從單純的技術驗證轉向商業模式的驗證。
當前,中美兩國在Robotaxi產業中處于領先地位,均處于無人測試和小規模商業化應用階段。Waymo和Cruise在美國市場占據領先地位,而中國的百度蘿卜快跑也表現出強勁的競爭力。盡管百度在無人駕駛領域經歷了多次調整和人才流失,但其“攀登珠峰,沿途下蛋”的策略使其在L4級別的無人駕駛和商業化變現上取得了進展。
特斯拉的Robotaxi計劃因其獨特的技術路徑和運營模式而備受矚目。與主流的自動駕駛企業不同,特斯拉采取循序漸進的策略,通過收集數據不斷迭代其L2級輔助駕駛系統FSD,最終實現自動駕駛。特斯拉計劃自行運營Robotaxi車隊,并允許車主將自己的車輛加入車隊,這一模式雖然具有爭議,但若能成功實施,將為其帶來大規模高質量的數據支持。
然而,特斯拉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忽視。2026年被視為Robotaxi大規模落地的商業化拐點,屆時將有更多玩家入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小鵬汽車和曹操出行等公司已明確表示將推出Robotaxi服務,這意味著市場將迎來更多商業模式的碰撞。對于所有參與者而言,規模、運營效率和降本路徑將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