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年來,合資品牌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轉型步伐明顯加快,從最初的猶豫不決到如今的大膽嘗試,這一變化引人注目。過去,盡管合資品牌嘗試過降價、推出新能源車型以及革新營銷策略等手段,但由于對新能源趨勢的誤判和對傳統燃油車市場的顧慮,其改革措施始終未能徹底執行,導致錯失了新能源發展的先機,市場份額也逐漸下滑。
然而,今年以來,合資品牌在新能源轉型上的力度顯著增強。本田在中國推出了全新的新能源品牌,馬自達與長安汽車合作推出了增程車型,上汽通用也推出了插混版GL8,大眾更是在中國推出了多款自主研發的插電混動車型。
長時間以來,自主品牌在合資品牌的強勢攻擊下只能被動防守,市場份額難以突破40%的大關。但如今,隨著新能源汽車的興起,自主品牌開始強勢反擊,合資品牌反而陷入了防守態勢,市場份額也被壓縮至40%左右。
乘聯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九個月,主流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僅為41%。其中,德系、日系、美系和韓系品牌的市場份額均有所下降。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合資品牌開始嘗試與中國本土企業進行深入合作。例如,廣汽豐田在科技日活動上宣布,將在“合資2.0時代”與多家中國企業合作,涉及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無人駕駛和電池技術等多個領域。
美系品牌中的上汽通用也在積極行動,已經推出了多款新能源車型,并計劃在未來幾年內推出更多基于奧特能平臺打造的國產新能源車。
除了新能源車型的投放,合資品牌還在加大促銷力度。多家合資品牌推出了限時一口價政策,以吸引更多消費者。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德系、日系等品牌面臨著價格促銷進一步加大的壓力,整個合資品牌促銷力度全面暴增。
那么,合資品牌如此大膽的改革是否會帶來好的回報呢?有分析師認為,合資品牌需要推出符合中國市場趨勢和消費者喜好的產品,并加強與中國車企和產業鏈企業的合作,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資深汽車分析師鐘師表示,難以預測合資品牌的未來走向,因為自主品牌也在不斷進步。他認為,兩年后或許可以見到合資車企與中國本土科技公司的合作成果,如果這些新產品能成功吸引中國消費者,那么合資車企在未來市場格局中仍將有一席之地。
蓋世汽車研究院認為,合資品牌的大膽求變肯定會帶來積極正面影響,但最終成果還需要新產品來驗證。除了產品策略的調整,還需要在渠道、營銷運營、用戶需求等方面做出徹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