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期,中國車市銷量持續下滑,導致經銷商與主機廠之間的矛盾愈發尖銳。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披露,受新能源市場沖擊、購置稅調整及汽車價格戰等多重因素影響,經銷商經營壓力陡增。為維持產量及利潤,部分主機廠將壓力轉嫁給下游經銷商,并傳導至消費者端,此舉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為此,市場監管總局已向捷豹路虎、奧迪、大眾汽車、寶馬和梅賽德斯-奔馳等品牌汽車供應商發出《提醒敦促函》,指出其經營行為存在的壟斷風險,并要求其強化合規管理,進行自查整改。
這并非經銷商首次對主機廠表達不滿,但此次投訴至市場監管總局,標志著經銷商對主機廠的不滿已從內部抗議轉向公開討伐。車市行情不佳,4S店成為主要受沖擊對象,經銷商虧損面持續擴大。據流通協會數據顯示,今年前八個月,“價格戰”已導致新車市場整體零售累計損失達1380億元,其中4S店損失尤為嚴重,上半年平均每家虧損178萬元。
經銷商普遍反映,在“價格戰”中,新車銷售幾乎無利潤可言,核心問題在于價格嚴重倒掛。例如,一輛建議零售價為30萬元的車,經銷商需按此價格從主機廠全款提車并獲得貸款,但實際銷售價格可能僅為25萬元,導致經銷商需自行承擔5萬元的虧損。
主機廠為搶占市場份額,將新車銷售和庫存壓力轉嫁給經銷商,并采取不合理限制,涉嫌壟斷。據業內專家解釋,經銷商在全款提車后應擁有自主定價和促銷的權利,但主機廠通過合同限制經銷商的轉售價格,違反《反壟斷法》。
以寶馬為例,其在價格戰期間宣布降價促銷,后又為緩解經銷商壓力而漲價。華晨寶馬CEO表示,價格由經銷商作為獨立經營主體確定,但寶馬與上下游伙伴的密集討論可能涉嫌組織經銷商協同定價,背離自主經營、自由競爭的原則。
盡管收到《提醒敦促函》,但經銷商的困境并未得到根本緩解。反壟斷“三書一函”制度使得這一函件更多是一種“友情提醒”,要求被舉報車企改正行為以消除壟斷影響。在汽車授權經銷商模式中,4S店在賣車、定價等方面受到主機廠的嚴格限制,缺乏經營自主權。
壓庫存是經銷商面臨的另一大挑戰。主機廠強行分解產銷目標給經銷商,導致后者承受巨大的資金和銷售壓力。主機廠的不公正商務政策,如壓任務、捆綁滯銷車型、返利政策多變且拖延等,也使得經銷商的經營狀況雪上加霜。
盡管面臨困境,但4S店模式并未被完全替代。這一模式有助于主機廠聚焦核心競爭力,將資金、庫存等壓力分攤出去,并迅速擴大品牌影響力和市場份額。相比之下,直營模式雖然直面消費者并整合了從制造到售后的環節,但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風險更高。
因此,未來汽車銷售模式可能是“直營+授權經銷商”雙模式并存。對經銷商而言,盡管生存空間仍存,但在優勝劣汰的競爭下,正經歷大洗牌。據行業人士透露,已有豪華品牌提出優化一定比例經銷渠道,經銷商大量退網已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