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在歐盟對中國汽車加征高額關稅的背景下,巴黎車展成為了中國車企展示全球化決心的重要舞臺。廣汽、比亞迪、紅旗等多個中國品牌攜最新車型亮相,彰顯了中國汽車業進軍國際市場的堅定信心。
中國車企的自信源自其在新能源和規模化方面的全面領先。中國新能源車市場連續多年占比超過6成,技術也受到跨國企業的高度認可。眾多中國品牌開始在海外建廠,規模化帶來的成本優勢和技術領先讓中國新能源車產業形成了強大的“溢出效應”。

比亞迪、紅旗等品牌在車展上發布了多款新車,并宣布在歐洲市場開啟預售。新勢力如小鵬汽車和零跑也展示了其最新車型,并表達了不斷完善歐洲售后網絡與提升服務質量的決心。
然而,在喧囂的輿論場中,中國汽車的自信也被某些人描繪成“咄咄逼人”。廣汽集團在車展上的謙遜表態顯得尤為清醒。總經理馮興亞引用了孔子和法國古諺,傳遞了向歐洲同行學習的態度和實現“互利共贏”的期盼。

廣汽集團的“歐洲市場計劃”務實且清醒,他們不僅規劃了多款針對歐洲市場的車型,還強調了體系化出海和對當地文化的融合。這種以“軟實力”拉近距離的策略,正是中國汽車企業出海時應秉持的態度。
中國汽車出海面臨著復雜的政策和市場環境變化,但中國車企一方面保持著自信,緊跟出海的大方向不動搖;另一方面也時刻保持清醒理智,以科學決策和謙遜態度更好地融入全球化市場之中。

不同于簡單的替代或競爭,中國汽車出海可以有更靈活的打法。正如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中國月季大批量引入歐洲并深受歡迎一樣,中國新能源汽車也正以柔軟的身姿扎根歐洲,傳遞著中國的力量和魅力。

在適應歐洲環境的同時,中國新能源車品牌也應融入當地的生態,以自信和清醒的復雜面相展現中國汽車業的實力和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