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高江虹 實習生 孫怡洋 北京報道
8月25日,《黑神話:悟空》官方微博正式官宣游戲線下主題音樂會。五座城市,十場音樂會,游戲熱度尚未褪去,音樂又添一把火。
在此之前,《黑神話:悟空》的游戲音樂已經為游戲吸引了無數目光。一首改編的《云宮迅音》喚醒了國人的“西游”記憶,被網友評論“音樂一響,回憶又回來了。”音樂會官宣微博下也被無數網友留言,希望有《云宮迅音》。而這首出圈的音樂也一再被二次創作,引發新的追捧和討論,再度放大了《黑神話:悟空》的傳播力。
不獨《云宮迅音》出圈,“賽博念經”版《往生咒》一經發布,就在外網收獲了超高點擊量。游戲音樂已經在游戲本體之外發揮著更強大的能量。音樂的好壞不僅只影響著游戲的水準,還直接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影響更多人對音樂中蘊含的文化的印象。
這個夏天,《黑神話:悟空》(以下簡稱《黑神話》)的音樂又一次展示了游戲音樂推動文化出海的能力。
3A游戲音樂的大制作高要求
音樂推動文化出海的可能性起于音樂本身的精良制作。作為3A級游戲,《黑神話》在音樂制作上的投入與精細程度堪稱業界典范。
自2020年7月起,8082Audio便肩負起為《黑神話》打造整體音樂的重任。從首支實機演示短片的配樂,到后續發布的《往生咒》《三界四洲》等經典曲目,再到游戲正式發售后的OST全面揭秘,音樂創作貫穿了整個游戲開發周期,歷時兩年之久。
《黑神話》音樂總監翟錦彥在個人微博上回顧:“2023年,我整整寫了一年的‘猴子’#黑神話悟空#”。他透露,首支實機演示的配樂就耗費了半個月的時間進行打磨。在3A游戲音樂制作中,如此高投入、長周期的現象并非個例。《戰神5》等游戲在音頻制作上的投入同樣驚人,總音頻制作時長超過12000小時,彰顯了3A游戲音樂制作的龐大規模和復雜程度。這也使得3A游戲音樂制作成本必然高出普通游戲多倍。
技術與硬件是創作的基石,而3A游戲音樂的高要求則體現在其需要像完成一篇高標準的“命題作文”一樣。與許多小制作游戲僅要求有背景聲不同,3A游戲音樂是游戲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需要在節奏、音色、情感上與游戲完美契合,并且系列音樂自身要形成獨特的風格和主題。
2014年,米克·戈登在接手重啟版《毀滅戰士》配樂工作時,就收到了三個明確的指示:配樂要有足夠的新鮮感,能夠完全與游戲相契合,并且需要讓上百萬玩家一聽就喜歡。而《黑神話:悟空》的音樂也同樣達到了這樣的水準。它始終圍繞“2615”的“三界四洲”展開整個世界,主旋律在各處不斷變化出現,作為線索展示著這個末法時代的“黑色”西游世界,吸引著玩家不斷深入冒險。
高效傳播:總有一段旋律擊中你
在《黑神話》中,一段綿延40年的熟悉旋律響起,《云宮迅音》再次將人們拽入那個光怪陸離的西游世界。
1986年《西游記》上映,這段旋律巧妙地在民樂中疊加電子音讓合成音描繪出天宮的模樣。而今天,游戲的音樂團隊重新改變《云宮迅音》的配器,又一次喚醒了這段旋律的生命力。
這段旋律讓《黑神話》在國內迅速破圈。在2020年游戲第一支實機演示視頻發布后,原作曲許鏡清老先生的B站賬號評論區中就有網友評論到:“我最淚目的就是最后片尾出《云宮迅音》的時候,是只有中國人能理解的感動”。音樂的易共鳴性讓它更能夠承載起同文化語境下人們共享的情感,也最能實現最大范圍的傳播。
在游戲發布期間,更多基于原曲和《黑神話》版本的改編出現在社交平臺。例如B站UP主“成田工作室”改編出了搖滾版《云宮迅音》,在網上引起了網友們的高度關注。在采訪中,梁炯鵬(成田)介紹到自己選擇《云宮迅音》進行改編的心態就是“(它)應該是代表了所有國人心里面的那個西游啊。這個前奏一響起來的時候,我們的暑假又回來了。”梁炯鵬表示,《西游記》無論是游戲還是電視劇,已經出過蠻多版本,“每一版電視劇都已經有他們自己的那個主題曲,但我覺得只有《云宮迅音》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他也介紹到自己在改編時保留了最經典的人聲和主旋律,只將節奏型稍微變化又加入搖滾吉他的技巧表現。那些最經典,最易觸達人心的部分是不能動的。
像成田工作室等網絡博主們對《云宮迅音》等出圈音樂進行二創所引發的追捧和討論,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黑神話:悟空》的傳播力。或許有很多人并沒有玩過游戲,但他依舊會被這一段音樂打動。音樂的傳播效能的神奇之處就在于它自己就是載體,借由音樂的高效傳播擊中更廣大的人群使得文化出海顯得可能。
賽博念經:改編與創新才能“出海”
這款游戲讓人驚喜的地方不僅于此。被網友戲稱為“賽博念經”的《往生咒》將佛教誦經中的喉音演唱與電子音樂結合,讓傳統的元素一下子變得現代。
這樣的創新和兼收并蓄精神貫穿著整個游戲音樂專輯。作曲選擇致敬的經典——《云宮迅音》在當時便是因為首次在中國音樂中加入電子音,有如石破天驚般震撼了影視配樂圈。在樂器選擇上,音樂總監翟錦彥也提及自己在游戲打斗音效中使用了北歐的鼓,從音色上表現中式戲曲的風格。
多處富有新意的創新讓《黑神話》音樂的出海顯得順理成章。音樂的改編與創新并不是對自身文化元素的拋棄,而是服務于“讓更多人聽到”的傳播宗旨。只有這樣首先被“聽見”,文化才能流動,才能被“看見”。
樂評UP主“老李聊點嘛”向記者指出,因為中國音樂有一個獨特的發展路徑,“中國的音樂就特別早地脫離了求偶和通神這個功能,它變成禮制的東西了,”老李認為中國音樂和西方的音樂發展路徑不一樣,“光說漢族的這些音樂,它的聆聽的習慣、演唱的習慣、音樂表達方式的習慣,一定是有它的很鮮明的特色。”因此如今發展起來的3A游戲,在運用中國音樂進行改編時實際上占著后發優勢,也擁有一個獨特識別性的優勢。老李還認為,因為中國的音樂已經經過很多輪的嚴謹規范和整理,所以它相對來說包容性很強。“不用擔心它獨特性的喪失,反而越是吸收,越有新的元素,它會自然地發展出自己新的特色。”
游戲音樂推動文化出海的潛能是音樂自帶的,但真正完成這項任務離不開創作者的用心。當秉持全球化的心態去創作時,“海”便不是“海”。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