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今年的“雙11”購物節提前近一個月拉開帷幕,電商平臺紛紛通過“預售”和“現貨開賣”等方式搶占市場。然而,不少消費者反映遭遇了“精準營銷”的困擾,甚至有被“偷窺”或“竊聽”的感覺。
消費者金女士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她在某電商平臺上瀏覽了酒店預售信息后,接到了來自該平臺的推銷電話。更讓她不滿的是,登出賬號后,該平臺竟不支持瀏覽商品信息。

業內人士透露,部分電商平臺不僅基于消費者的瀏覽記錄進行營銷,還將“精準營銷”與用戶的輸入法綁定,通過用戶輸入內容推測興趣,開展營銷。
除了平臺故意為之,用戶誤操作也是導致隱私泄露的原因之一。例如,從非正規途徑下載App、點擊不明鏈接、未仔細閱讀隱私條款等。

為保護用戶數據安全,相關部門一直在行動。9月底,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通報了13款存在隱私不合規行為的App,并提醒用戶注意隱私權限。

開源鴻蒙項目群工作委員會主席龔體認為,應從軟硬件底層架構出發,將數據使用權交到用戶手上,由用戶決定數據是否向軟硬件開放。
隨著萬物互聯的進展,數據安全、隱私安全涉及不同軟件、場景的融合。龔體強調,需要更加重視操作系統等底座架構,建立統一的安全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