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在當前農業發展的浪潮中,農技推廣服務被視為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業生產力的“最后一公里”。據統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已突破10億大關,這一數字平臺正逐漸成為農技推廣的新陣地。
面對農民在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短視頻和直播以其獨特的優勢,為農技推廣注入了新的活力。安徽鳳臺縣關店鄉農技站站長趙亞,便是這一創新模式的踐行者。他通過短視頻平臺分享農技知識,解答農戶疑問,其賬號“趙站聊農業”已成為當地農戶的“掌上寶典”。
數據顯示,2023年快手平臺的農技作者規模達到21.6萬人,日均直播時長5萬小時,覆蓋全國26825個鄉鎮;而抖音平臺則發布了超過2778.3萬個農技視頻,總播放量高達1206.2億次。這些數據表明,短視頻已成為農民獲取農技知識的重要渠道。
短視頻平臺的農技內容不僅豐富多樣,還注重實用性和時效性。山東臨沂科技職業學院現代農業系副教授徐明舉,憑借其豐富的果樹知識和接地氣的短視頻內容,在首屆“農技之星”短視頻大賽中脫穎而出。他的賬號“果樹達人徐明舉”分類清晰,關鍵詞標注明確,方便果農按需查找。
農技短視頻的興起,也帶動了農業價值鏈的延長和應用場景的豐富。擁有10年農技授課經驗的肖正康,通過短視頻平臺不僅傳授農技知識,還帶動了農資產品和專業書籍的銷售。他的“以技帶物”模式,實現了線上農技推廣的可持續發展。
短視頻平臺上的泛農技類內容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新農人返鄉投身農業生產。云南農業大學00后大學生丁習功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帶貨,幫助鄉親們銷售農產品,同時也激發了更多人對農業類大學和農學專業的興趣。
盡管短視頻在農技推廣中展現出巨大潛力,但如何提高內容質量和受眾的信息甄別能力,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葉敬忠建議,應強化短視頻平臺監管力度,提高涉農政策解讀等內容的準入門檻,鼓勵農民從被動接收信息轉向主動獲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