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在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的鄉間小道上,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李世忠,正以他獨有的方式,書寫著電商傳奇。他身著格子西裝,腳踏小皮鞋,腰間銀色的皮帶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位前村支書、農村合作社理事長,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稱號——“電商老人”。
回溯至2014年,中國農村電商發展的元年,李世忠敏銳地抓住了機遇,成為當地首位試水電商的勇士。在短短48小時內,他的淘寶店鋪銷售額突破7萬元,總進賬超過10萬元,這一壯舉瞬間引爆互聯網。
同年,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巨頭紛紛下鄉,農村電商在中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李世忠也因此聲名鵲起,社交平臺粉絲數一度突破40萬大關。
在這場電商變革中,一個特殊的組織——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原中國扶貧基金會),扮演了“軍師”的角色。基金會在尋找鄉村振興新路徑的過程中,與李世忠相遇,并在一次次的碰撞與磨合中,共同探索出了新的靈感。
最初,李世忠對基金會的年輕成員并不以為然,認為他們“懂個啥”。然而,在基金會的勸說下,他決定嘗試一次線上銷售當地的獼猴桃。沒想到,這一嘗試竟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三天內銷售額達到11萬元,庫存一掃而空。
這次成功讓李世忠深刻體會到了互聯網的力量,也讓他對電商充滿了信心。此后,他與基金會的合作更加緊密,共同推動了當地農產品的電商銷售。
然而,成功并非一帆風順。李世忠很快意識到,以合作社為單元,只經營季節性單品的模式存在缺陷。粉絲在漫長的空檔期中逐漸流失,基金會的資源和流量也被浪費。這促使他們開始思考如何建立統一、可持續運營的農產品公共品牌,并組建專業化的品牌運營團隊。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李世忠與基金會共同找到了破解電商扶貧瓶頸的有效途徑——以合作社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的鄉村發展方法。他們制定了新的合作社制度方案,旨在解決質量控制、規模和信任三大問題。
如今,李世忠懷揣著宏大的目標,希望繼續與基金會合作,借助其善品公社公共品牌的力量,為合作社的優質農產品背書,幫助當地村民獲取應得的市場回報。
十年的碰撞與合作,李世忠與基金會的攜手共創了一段電商傳奇。他們的故事激勵著更多的鄉村探索電商之路,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