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在2023年的AI浪潮中,兩股力量嶄露頭角。一股是來自名校、擁有頂級期刊發表經歷和高端背景的精英團隊,他們的話題圍繞著AGI、超越OpenAI等宏大敘事。而另一股力量,則遠離北上廣深,活躍在更接地氣的地方,如義烏。
在義烏,AI的東風并未吹進高檔寫字樓,而是在餐廳包廂內,由拿著平板的年輕人向商戶展示AI生成商品圖技術。這里的衡量標準簡單直接:能否降本賺錢。
馮亞維帶著“套殼”GPT的辦公助手來到義烏,雖然他的履歷在北上廣深并不出眾,但義烏商家看重的是他的AI產品能否高效管理直播間流程。不到一小時,他帶來的200份業務介紹冊就被搶光。
下沉市場的AI創業者們,大多不理解精英口中的AI術語,但他們擁有更強的落地能力和做“臟活”的意愿。他們兜售的不僅是技術,還有情緒和“人味”。在大廠和明星創業者還在思考能否成功時,他們已經賺到了錢。
夏南,一個從香港回福建老家闖蕩多年卻屢戰屢敗的創業者,在2023年初的飯局上聽到MCN老客戶想用AI換臉做出海短劇的需求,立即行動。他只用了幾周時間,就將之前的業務改造成了AI換臉平臺,并在福建MCN圈中快速傳開,短劇業務呈幾倍增長。
在義烏,AI創業者們發現商機的路徑往往不是精密的市場調研,而是靠敏感度抓住鄰里街坊活生生的需求。他們更愿意從自己的現實需求出發,尋找創業方向。
張路宇,一個初二輟學的創業者,將他的AI公司Dify注冊在了蘇州。他認為,創業就是做不一樣的事,從自己過去的能力和未被滿足的需求出發。2022年11月31日,ChatGPT發布那晚,他與這個“硅基新物種”熱聊了一整夜,并意識到市場上缺乏輔助開發大模型應用的工具,于是決定創業。
Dify上線前一個月,張路宇試探性地見了兩三個投資人,但融資無門。他意識到,商業化不得不成為創業第一天的命題。于是,Dify選擇了出海,并在日本和美國市場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上線8個月后,Dify就實現了盈利。
然而,隨著大廠和明星公司的入局,草根AI公司想繼續“悶聲發大財”已經不行了。張路宇在面對字節跳動的Coze平臺競爭時,選擇了不降價,維持原價,篩選出有價值的、愿意長期合作的客戶。
一時失意的創業者們也在努力尋找新的生機。夏南經歷了三個風口后,最終找到了算力租賃和銷售代理的方向。馮亞維則將義烏作為自己理解PMF所交的學費,團隊很快重振旗鼓,尋找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