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28日消息,隨著科技與產業的快速發展,新一批職業應運而生。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宣布了最新一批19個新職業和28個新工種,其中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員等,這些職業正式被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這一舉措不僅標志著職業分類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也預示著相關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新職業的誕生往往與技術的革新緊密相關。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動下,數字人產品正迎來智能化的飛躍,各類數字人主播、數字講解員、數字人智能客服等紛紛涌現,成為數字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與人工智能數字人相關的訓練師這一新工種也日益受到關注,成為此次新增的數字新工種之一。
據ITBEAR了解,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正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自2019年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開始發布人工智能領域的數字新職業,如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和人工智能訓練師等。這些新職業的出現,不僅反映了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也預示著對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范巍指出,由于應用場景的多樣性,應用型人工智能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大,預計將達到百萬級別。這一龐大的市場需求為新職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去年以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持續迭代升級,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興起,使得各行各業都急需相關應用賦能,因此,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應用員這一新職業應運而生。
范巍進一步表示,通常一個新職業能夠帶動30萬人至50萬人的就業需求。這一數字不僅顯示了新職業對就業市場的積極影響,也預示著隨著新職業的不斷發展,將有更多的人才涌入相關領域,推動行業的持續創新與發展。
我國自2022年開始標識數字職業,至今已標注了106個數字職業,約占職業總數的6%。這一數字的增長不僅反映了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也凸顯了數字人才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然而,據測算,我國數字化人才缺口仍在2500萬人至3000萬人左右,且這一缺口還在不斷擴大。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今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了《加快數字人才培育支撐數字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明確提出將用3年左右時間,培養大批高水平數字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這一方案的實施將有助于緩解數字化人才短缺的問題,為數字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總的來說,新職業的誕生不僅反映了科技與產業的快速發展,也為就業市場帶來了新的機遇。隨著數字經濟的不斷壯大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預計未來將有更多與新技術相關的新職業涌現,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