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期,國慶假期期間,短視頻平臺上涌現了大量利用“雷軍AI配音”制作的惡搞視頻,這些視頻涵蓋了堵車、假期等熱門話題,甚至涉及捐款、撞人、手機爆炸等不實內容,并伴隨不雅謾罵。不少網友反映,國慶期間上網時被“雷軍”罵了整整七天。對此,相關短視頻平臺已開始逐步下架這些內容。
在這些視頻中,“雷軍”不僅吐槽了各種社會現象,還聲稱要投資某大學,引發廣泛關注。這一話題在平臺上的瀏覽量迅速突破億次。
面對網友的質疑和詢問,雷軍本人在微博上以三個憤怒的表情符號回應,表達了對這些惡搞視頻的不滿。
市面上存在大量AI配音小程序,用戶只需選擇人物聲音并輸入文字,即可模仿他人聲音發表言論。這種技術的濫用,不僅侵犯了肖像權和名譽權,還可能觸犯法律。
北京京本律師事務所的連大有律師指出,未經本人同意,擅自使用其肖像和聲音進行編輯合成,并發布辱罵和誹謗內容,明顯侵犯了相關民事權利。根據《民法典》等法律法規,雷軍有權要求惡搞者承擔停止侵權、公開道歉、恢復名譽和賠償損失等法律責任。
此次“AI雷軍”事件再次引發了公眾對虛假信息的關注。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人都是信息源,真假難辨的消息充斥著輿論場。AI技術的發達更是開啟了深度偽造與低價量產的新時代,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風險隱患。
面對這一挑戰,公眾需要提高媒介素養,不盲目相信、輕易轉發所謂的“網絡熱點”及吸睛信息。同時,也有必要優化媒介使用策略,平衡信源、打破“繭房”,改善“信息偏食”、拒絕“偏聽偏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AI時代的信息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