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30日消息,在太空滯留長達114天之后,美國宇航員布奇·威爾莫爾和蘇尼·威廉姆斯終于迎來了回家的曙光。北京時間9月30日,由馬斯克旗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發射的“龍飛船”順利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并著手執行后續的太空任務,其中一項重要使命便是接回這兩位因波音公司“星際客機”故障而滯留的宇航員。
此次“龍飛船”任務代號為“Crew-9”,標志著SpaceX第九次為國際空間站運送輪換宇航員。除了將尼克?黑格和亞歷山大?戈爾布諾夫送往空間站開展200余項科學實驗外,接回滯留宇航員成為此次任務的重中之重。
回溯至6月5日,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搭乘波音的“星際客機”前往國際空間站,原計劃僅“出差”8天。然而,由于“星際客機”存在推進器故障和氦氣泄漏等安全隱患,無法執行載人返回任務,兩人的太空之旅被迫延長。
波音公司因此承受了超過16億美元的成本損失,至今仍無法確定能否在該項目上獲得回報。威廉姆斯曾動情地表示,她非常想念家人、朋友以及她的兩只狗,并感謝地球上關心他們的人。
如今,SpaceX接下了波音的“接力棒”,預計兩位宇航員將在明年2月返回地球。關于此次“救場”的價格,傳言馬斯克曾向NASA開價3.5億美元,但遭到拒絕。盡管最終成交價格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并非一筆小數目。
SpaceX本次發射任務原計劃搭載4名宇航員,但由于“星際客機”的故障,宇航員澤娜·卡德曼和斯蒂芬妮·威爾遜決定放棄此次任務,為滯留宇航員騰出位置。NASA隨后表示,將為他們安排下一次執行任務的機會。
那么,為何行業老大哥波音需要SpaceX來救場呢?這還要從2010年的NASA商業載人競標之爭說起。當時,NASA預算有限,只能選擇一家公司進行合作。經過層層篩選,波音、SpaceX以及內華達山脈三家公司進入了最后的競標階段。
波音作為當時的“行業老大哥”,擁有數十余年的航天經驗,被視為中標者的不二人選。然而,馬斯克聯合創立的SpaceX憑借“龍飛船”的良好表現,在競標中脫穎而出。最終,NASA決定讓波音和SpaceX同時中標,以建立更安全、更可靠、更具成本效益的商業航天系統。
如今看來,NASA的這一決定無疑是有遠見的。波音近年來的業務增速明顯放緩,甚至在不少任務領域中甘拜下風于SpaceX。截止到9月30日,波音公司的總市值已跌至963億美元,而SpaceX最新一輪的融資估值已達到2100億美元,價值已是波音的2倍有余。
兩家“巨頭”的差距不斷擴大,這或許可以歸因于他們對前沿技術追尋的不同態度。相較于業務早已進入成熟期、求穩發展的波音公司來說,SpaceX更偏向于“激進派”技術導向,熱衷于求證馬斯克“天馬星空”的想法。
幸運也好,努力也罷,SpaceX近年來在可回收火箭系統、星鏈、載人航天等眾多領域實現了里程碑式的突破。而波音則因空難事故、安全隱患、大規模裁員等一系列丑聞而身陷窘境。這次SpaceX的太空救場更讓波音成了業內笑話。
然而,拋開商業競爭不談,科技的進步為人類文明發展帶來的無限可能才是更令人期待的。無論是波音還是SpaceX,他們的每一次嘗試和突破都在為人類的太空探索之路鋪就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