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5日消息,近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對源自歐盟的乳制品啟動反補貼調查,此舉在歐洲多國農民中引發了不小的震動。盡管有觀點將此視為中國對歐盟擬對中國電動汽車加稅的回應,但專家澄清,這并非報復性行動,而是正常的貿易調查程序。雙方仍有機會通過協商解決分歧。

在歐盟即將就關稅決議進行投票的關鍵時刻,其面臨著一個重大抉擇:是堅持貿易保護路線,還是與中國攜手共護全球貿易秩序?當前,中國正積極拓展全球南方市場,這些新興市場展現出的活力和需求,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等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在這場貿易風波中,歐盟的處境或許更為微妙。
據ITBEAR了解,此前歐盟委員會公布了對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的草案,引發中方強烈反響。同時,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也發表看法,認為中歐貿易沖突或許難以避免,但雙方應努力避免系統性對抗。他坦言,歐洲無法阻擋中國的崛起,顯示出對中歐關系現實的清醒認識。
然而,中國對歐盟的反制措施迅速且有力,直接觸及了歐洲的軍火供應鏈。由于中國暫停向歐洲軍工企業出口關鍵原料硝化棉,多家歐盟炮彈生產商面臨停產困境。這一舉措不僅顯示了中國的反制能力,也對歐盟的軍事支持計劃產生了重大影響。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已明確指出,歐盟的行為是保護主義和政治化的典型表現,并敦促歐盟糾正錯誤做法,停止將經貿問題政治化。中方表示愿與歐方通過對話尋找解決方案,以維護雙方互信與合作。
在此背景下,歐盟的前景如何發展引人關注。有分析認為,隨著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不斷上升,以及與其他國家的經貿合作日益緊密,歐盟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可能會受到進一步擠壓。因此,尋求與中國的和解或許是歐盟最終的選擇。

另一方面,美國的對華關稅政策也出現了新的動向。在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訪華后,美國貿易代表推遲了宣布對中國電動車等產品加征關稅的決定。這一變化背后反映了美國國內的復雜博弈,包括企業界的反對、大選因素的影響以及通脹壓力的考量。美國對華關稅政策的走向將對中美關系產生深遠影響,值得各方密切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