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3日消息,華盛頓政客們近日再次推遲了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的決策,顯示出美國內部對此舉的深度分歧。原計劃大幅提高對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電池、半導體及太陽能電池等商品的關稅,如今卻陷入重重困境。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曾依據《1974年貿易法》301條款發起對中國的調查,意圖通過此舉來裁定中國在某些貿易行為上是否存在不合理之處。然而,隨著新關稅政策的實施日期一再推遲,業界及國會內部的反對聲音也愈發強烈。
據ITBEAR了解,許多依賴從中國進口商品的美國企業對新關稅政策表達了深切擔憂。他們認為,關稅的增加將直接加重企業成本負擔,進而影響盈利能力、市場競爭力,甚至影響到向消費者提供平價產品的能力。此外,對于依賴復雜國際供應鏈的美國企業來說,中國制造的產品與零件不可或缺,關稅的實施可能會擾亂供應鏈,制造更多的不確定性。
同時,有分析指出,特朗普政府時期對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已經讓美國家庭年均開支增加了數百美元,相當于對消費者征收了巨額的稅。如今拜登政府若繼續推行這一政策,不僅可能損害與中國合作伙伴的關系,失去市場份額,還可能抑制整體經濟增長。
面對內部的反對和外部的壓力,美國政府在處理與中國的貿易問題時或許需要更多的戰略眼光和合作精神。畢竟,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單方面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