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28日消息,近期,關于去全球化的話題引發了廣泛討論。據法國興業銀行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克勞斯·巴德爾在英國《金融時報》網站上發表的文章指出,盡管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發起的貿易戰和新冠疫情導致的供應鏈混亂使得去全球化成為焦點,但實際的經濟數據卻揭示了不同的真相。
文章提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顯示,盡管全球GDP保持了3.2%的增長,2023年全球貨物貿易卻下降了超過1%,這似乎暗示了去全球化的趨勢。然而,巴德爾認為,這一回落更多地反映了疫情后世界經濟在2021年至2022年間的異常反彈后的正常化過程。實際上,到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貿易已經比新冠疫情前的水平高出近9%,這是由供應鏈問題迅速緩解和庫存重新進貨的需求所驅動的。一旦這些臨時性因素消退,一定程度的貿易減速是預料之中的。此外,消費者需求從商品轉向服務也抑制了全球貿易的增長。最新數據顯示,自2024年初以來,貿易已開始小幅擴張。
據ITBEAR了解,自2019年第四季度以來,各地區出口增長的模式同樣與去全球化的觀點相悖。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出口增長(約15%)顯著超過了發達經濟體(約1%),這表明全球化實際上仍在繼續。新興市場經濟體正不斷從歷史上占主導地位的發達經濟體那里獲得出口市場份額。
巴德爾進一步分析,全球貨物貿易與全球工業生產的比率變化提供了另一個觀察角度。盡管這一比率自2022年年中以來有所下降,看似指向去全球化,但深入分析發現,這一趨勢主要受到中國的影響。隨著中國制造業技術水平的提升,許多原本需要進口的商品,如汽車、資本貨物、電子產品和半導體,現在都能在中國國內生產。同時,中國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額持續增長,幾乎涵蓋了所有主要商品類別。

因此,巴德爾認為,與其說是去全球化,不如說是全球其他經濟體對中國的重要性正在相對下降,而中國對全球其他經濟體的重要性卻在上升。為了更準確地評估這一趨勢,研究團隊還計算了不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貿易與全球工業生產的比率。與包含中國的全球數據不同,這一比率自大衰退結束以來并未停滯,反而在疫情后的經濟反彈中加速,并保持在高于趨勢的水平上,這與去全球化的觀點相去甚遠。
綜上所述,盡管當前存在諸多關于去全球化的討論,但實際的經濟數據并未提供支持這一觀點的證據。盡管一些經濟體正在采取近岸或友岸等戰略,但這僅代表跨境貿易的地理轉移,而非去全球化。同時,制造業回流在發達經濟體面臨諸多障礙。更廣泛地說,全球貨物貿易模式的轉變與經濟史本身一樣悠久,是一個復雜且多維度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