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25日消息,近年來,中國制造在多個行業領域展現出強勁的競爭力,不斷超越韓國制造。最新的例子便是OLED面板行業,這一領域曾長期由韓國企業主導。自2007年起,韓國在OLED面板市場占據領先地位,2017年蘋果首次采用三星的OLED面板,更是將韓國OLED面板產業推向巔峰。然而,中國企業迅速崛起,京東方于2017年底開始量產OLED面板,今年上半年,中國在OLED面板市場的份額已成功超越韓國。
除了OLED面板產業,中國還在液晶面板、手機、造船等多個行業實現了對韓國的超越。這些行業曾經都是韓國的強項,但短短20多年間,中國便陸續實現了趕超,讓韓國企業倍感無奈。許多韓國企業都感嘆,在中國企業面前,似乎真的很難找到贏的希望。電視行業也是中國即將超越的又一個領域,盡管三星仍是全球電視市場的領頭羊,但LG已被TCL超越,且他們的電視面板如今大多由中國企業供應。中國供應了全球超過六成的電視用液晶面板,中國電視產業超越韓國已是勢在必行。
據ITBEAR了解,中國制造之所以能夠在與韓國制造的競爭中屢屢勝出,主要得益于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和低廉的制造成本。中國制造打下的堅實基礎如今正逐漸向各個行業擴張,而韓國制造所處的行業恰好是中國制造前行路上的首要趕超目標。三星能在存儲芯片市場取得全球領先地位,得益于其多年來采取的逆周期擴張模式。然而,當韓國企業遇到中國企業時,這一策略便顯得力不從心了。因為中國企業更能忍受低利潤,同時也有國內龐大的市場作為支撐,而韓國市場相對較小,難以抵擋中國企業的攻勢。
中國企業在忍受低利潤方面堪稱高手,中國電視行業20多年來一直堅持價格戰,行業利潤低至1.5%。如此長的周期,即使是韓國企業也難以承受。再加上中國企業擅長的以虧損占領市場的方式,更是讓韓國企業望塵莫及。中國制造的低成本和高效率優勢在富士康所處的代工行業得到了充分體現。富士康的生產線工人可以24小時開工,為它配套的產業鏈企業在生產高峰期連作坊老板都會親自下場工作,24小時送貨。國內高效的物流網絡也撐起了這種高效的配套生產方式,這種獨特的高效率讓中國制造連續14年穩居全球第一。
中國制造的獨特性讓韓國制造打擊日本制造的手段在面對中國制造時完全失效。相反,中國制造一旦發力,韓國制造便只能落敗。韓國制造被中國制造擊敗似乎已成為其宿命。可以預見,未來韓國制造將在更多行業被中國擊敗,這種結果是注定的。

三星在存儲芯片市場的成功得益于其多年來采取的逆周期擴張模式,而這一模式的實現又離不開其在其他行業如電視和手機業務上打下的堅實基礎。然而,當面對中國企業時,這一套策略便顯得不再那么有效了。因為中國企業不僅能忍受低利潤,還有國內龐大的市場作為支撐。相比之下,韓國市場實在太小了,即使集中全力支持三星、現代等有限的企業,也難以抵擋中國企業的攻勢。

中國的京東方在2003年購買韓國現代的一條3.5代線起家,進入液晶面板市場。隨后,京東方同樣忍受了數年的虧損,鉆研技術,直到2009年才投產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趕上了韓國的水平。同年,TCL投資的華星光電也投產了8.5代線。到2018年,中國在液晶面板市場取得第一名,而三星逐漸退出液晶面板市場,LG則大幅縮減了液晶面板業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