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24日消息,近期,美國與阿根廷在關鍵礦產領域達成了一項協議,此舉被視為對華“脫鉤”戰略的一部分,而該名單上已有14個國家加入。中美之間的混合戰爭悄然拉開序幕,但美國是否能如愿以償,尚待觀察。
據美媒8月21日報道,美國副國務卿費爾南德斯訪問阿根廷期間,雙方簽署了一項關于關鍵礦產領域的投資與貿易協議。阿根廷作為全球第四大鋰生產國,其豐富的鋰礦和銅礦資源自然成為了美國的關注焦點。隨著全球對清潔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阿根廷的戰略地位愈發凸顯。事實上,美國在關鍵礦產領域試圖“排除中國”并非新鮮事。早在2022年,美國就成立了“礦產安全伙伴關系聯盟”,旨在強化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該聯盟目前已有澳大利亞、加拿大、芬蘭、法國、德國等14個國家加入。

盡管美國試圖組建15國聯盟來對抗中國,但這一行動更多地停留在高層會談層面,缺乏實際的投資和行動,因此對中國的影響微乎其微。此番美國與阿根廷達成的協議也更多地具有象征意義。一方面,美國當前債務高企,美聯儲加息已難以持續,再加上對烏克蘭和以色列的援助,美國很難抽出資金來投資阿根廷的礦產開發。另一方面,中國稀土產量占據全球的60%左右,美國的軍工、半導體、計算機等產業都離不開中國的稀土供應。而澳大利亞等國的稀土開采成本高且加工技術落后,美國想要在礦產領域與中國脫鉤或尋找替代供應鏈,短期內難以實現。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礦產領域組建“小圈子”來遏制中國,表明中美之間的混合戰已經打響。未來,兩國在經貿、金融、科技等領域的制裁和反制將更加激烈。盡管中國手握“稀土王牌”,但美國名單上的國家實力不容小覷。澳大利亞、加拿大是資源型國家,中國的鐵礦需要從澳洲進口;日本、韓國的半導體產業發達;而德國是歐洲首屈一指的工業國。如果這些國家真正聯合起來,疊加美國的能源和技術優勢,將對中國的工業制造和產業升級構成一定挑戰。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美歐還有更重要的事務需要處理,如烏克蘭的局勢和以色列的安全風險。因此,美歐的當務之急可能是應對俄羅斯和伊朗的問題,而不是在礦產資源領域與中國對抗。

對于阿根廷而言,中國是其第二大貿易伙伴,兩國去年的貿易額達到了200億美元。隨著中國工業水平的不斷發展,中阿在能源和礦產領域的合作前景廣闊。相比之下,盡管米萊政府一味倒向美國,但美國并未與阿根廷簽署自貿區協定,也沒有將其列入“礦產聯盟”,利用的意味十分明顯。對米萊政府來說,以本國利益為重、獨立自主發展才是正道。如果試圖通過賣國求榮、把身家性命交給西方,無異于是一場豪賭。

面對美國的小動作,中國必將采取反擊措施。不久前,中國商務部對金屬銻和超硬材料的出口實施了管制措施,這讓美國感到十分不適。如果中國真的拿出“稀土王牌”,整個西方都將手忙腳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