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27日消息,近期,關于民營經濟的討論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其中,“民營是‘自己人’”這一表述被視為對民營經濟的友好態度。然而,這一表述也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和思考,特別是在企業家與資本家的身份界定上,似乎有意無意地將民營主體與資本家劃等號,這引發了不少爭議。
有觀點認為,將民營企業家視為資本家,是否意味著除了像任正非這樣的少數企業家外,其他人都被歸為“萬惡的資本家”?這種意識形態下,民營經濟如何能夠樹立信心?畢竟,投資創業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和風險,如果最終卻被貼上“萬惡的資本家”的標簽,那么鼓勵全民創業的意義何在?又為何要設置這樣的矛盾陷阱呢?
據ITBEAR了解,當前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或許是一個重要因素,導致社會需要一個宣泄的出口。在兩會期間,甚至有委員提出勞動者應勇于拒絕資本家的壓榨,包括拒絕加班。然而,這種觀點顯然過于片面,加班本身有合法與非法之分,公務員同樣不能輕易拒絕合法的加班要求。在改革開放前的國企中,加班是獲取更多收入的途徑之一,員工和廠長都對此心知肚明。因此,加班應在合法范圍內進行,并明確報酬,不能一概而論地反對。
此外,關于民營經濟的概念也存在諸多誤解。例如,有人認為私人企業不能稱為“民”,這顯然是不合邏輯的。自古以來,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私有財產都屬于民眾所有,而國有財產則屬于官府。在現代多元經濟體系下,很難明確區分純粹的公有與私有。例如,恒大雖然是民營企業,但也有國家資本的注入;萬科和聯想的第一大股東都是國有資本。統計局將非國資控股的企業定義為民營企業,這一定位是合理的。
從市場主體的角度來看,不能簡單地用私有經濟來說事。因為最底層的經濟往往是個體工商戶,他們屬于私有經濟的一部分,數量龐大,達到1億2千萬之多。回望歷史,中國的資本家階層一直是一個搖擺不定的群體,既需要敲打又需要團結。然而,經過改革開放的洗禮,這個階層已經變得非常龐大,民營企業數量達到5200萬家,個體工商戶更是高達1億2千萬。如今,有人開始討論民營經濟是否存在嚴重的剝削問題,仿佛中國經濟的問題都是由民營經濟的剝削造成的。
如果民營經濟被視為“自己人”,那么就會陷入一個悖論:自己人剝削了自己人。對于這個問題,北大國發院的姚洋教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經典理論將價值的形成全部歸結于勞動,從而定義了剩余價值僅來自勞動,這是一個常識性的錯誤。實際上,價值的創造來自于全要素。而馬克思認為所有價值創造都來自于勞動,這更多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一定會表現為交換價值,這是經濟學決策中的關鍵。
例如,一本辛苦寫成的《價值論》書籍,無疑是勞動的結果。然而,如果這本書一本也賣不出去,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它一分也不值。這并不意味著勞動沒有價值,而是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離開了交換價值談純粹的勞動價值是毫無意義的。
當然,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資本論》等著作的價值是無法用交換價值來衡量的。馬克思討論的是社會學意義上的分配平等的勞動價值的理論依據,意在建立一個超越市場無形之手的新分配制度。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不能否定以投資為產權依據、以市場供求關系為調節的競爭性分配制度。中國目前實現的是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經濟體系,因此,以剝削的名義問罪于1億7千萬民營經濟不僅是錯誤的,而且影響深遠,無異于自毀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