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27日消息,近期,關于光伏設備市場的傳言四起,尤其是二手設備市場的狀況引起了廣泛關注。傳言稱,部分二手光伏設備即使以一折的價格也難以出售。為了深入了解這一現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潛在買家的身份,聯系了多家一手和二手光伏設備廠商,進行了實地探訪。
在調查中,蘇州一家二手光伏設備廠家的負責人徐寧(化名)向記者透露:“那些一折都賣不掉的設備,主要是因為配置太低,技術已經過時,無法滿足當前的生產需求。比如166尺寸的工藝設備,現在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
據ITBEAR了解,武漢某光伏組件一手設備廠商的工作人員李明(化名)對此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表示:“相對較新的設備五折出售已經是很低的價格了,如果真是一折出售,那損失就太大了,我們自己都會去囤一些設備。”
關于建設1GW TOPCon光伏組件產線的設備投入,李明給出了詳細的數據:“現在建設1GW的產線大約需要3500萬元,相比去年同期的5000萬元,已經下降了約30%。而二手設備的折價更為顯著,即使是五折出售的二手設備,1GW產線的投入也只需約1750萬元。”
徐寧則進一步補充:“我們現在最好的二手線,價格基本上在1100萬元以內,而且配置已經相當高了。”這意味著,高配二手設備的價格大約是新設備的三折。至于那些一折出售的設備,徐寧解釋道:“那是一些PERC產線的設備,需要改造才能用于TOPCon產線,而且還需要更換三大主要設備,因此價格才如此低廉。”
值得注意的是,與一手設備相比,二手設備在性能上可能稍遜一籌,且原廠不負責調試。李明指出:“二手設備需要更多的調試工作,安裝、調試、運輸等費用也需要考慮進去,總體下來怎么也得七折左右。”而徐寧則表示,他所說的1100萬元價格已經包括了調試費用。
盡管光伏設備廠商在中報中普遍表現出色,但他們也面臨著“催收”的難題。例如,奧特維和捷佳偉創在上半年都實現了營收和凈利潤的顯著增長,但他們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卻出現了下滑。這主要是由于部分下游客戶未按合同約定及時支付貨款,導致應收賬款及逾期應收賬款增加。
在光伏產業鏈下游普遍過剩的背景下,一些設備廠商開始探索新的領域。捷佳偉創表示,他們正在向半導體設備領域延伸,以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而奧特維也已經研發了針對半導體封裝環節的設備,并加大了面向半導體客戶的業務拓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