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9月17日消息,美國汽車業曾獨領風騷近一世紀,然而現在,全球汽車市場的格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不僅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還摘得了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以及電動汽車中心的桂冠。相比之下,美國車企似乎在燃油車市場里越陷越深。

面對這一形勢,美國彭博社能源專欄作家利亞姆·丹寧近日撰文指出,美國汽車業若想在電動汽車領域迎頭趕上,就必須摒棄現有的圍攻心態,虛心學習中國的成功經驗。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借鑒中國上世紀90年代的“以市場換技術”策略,邀請中國車企赴美建立合資企業。
丹寧在文章中詳細分析了中美兩國汽車市場的發展現狀。他指出,今年夏天,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首次超越了燃油車,市場占有率超過了50%,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標志著中國汽車市場的電氣化進程正在加速。然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電動汽車的市場占有率卻仍然徘徊在10%左右,即使在電動汽車普及程度較高的加州,銷量也出現了放緩的跡象。
據ITBEAR了解,這一差距的背后是中國電動車企的迅猛崛起。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車企在本土市場的份額持續攀升,而美國通用汽車等老牌巨頭在中國市場的業務則不斷萎縮。同時,中國車企在電氣化方面的接受程度也遠遠超過了除特斯拉以外的大多數外國汽車制造商。
丹寧認為,美國汽車業之所以陷入當前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過于依賴本土市場,且市場偏好高油耗的車型。他指出,在全球十大汽車市場中,僅有三個國家的最暢銷車型仍是高油耗的卡車,而美國就是其中之一。這種市場結構導致了美國車企在電氣化轉型方面的滯后。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丹寧提出了邀請中國車企赴美建立合資企業的設想。他認為,這一舉措不僅能夠為美國市場帶來更多價格親民的電動汽車選擇,還能促使美國車企學習新的制造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他也承認,這一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各種風險和挑戰,但雙方都能從中獲益。
在丹寧看來,盡管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取得了顯著的領先優勢,但美國市場仍然具有其獨特的吸引力。他認為,以美國為首的合資企業框架協議有可能成為緩解中美貿易關系緊張的一個契機。
文章最后強調,美國汽車業應該摒棄保護主義的陳舊思維,勇敢面對開放市場的競爭。丹寧認為,承認并學習中國的優勢并不意味著屈服,而是一種體現美國自信的表現。

面對電動汽車的浪潮,美國汽車業是時候放下身段,從中國同行身上汲取經驗了。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美國汽車業# #電動汽車# #中國市場# #合資企業# #電氣化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