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創業界,一場圍繞新興企業“月之暗面”的爭議正愈演愈烈,其核心涉及創始人、早期投資人及前風投合作伙伴之間的復雜糾葛。
近日,月之暗面的兩位創始人楊植麟和張宇韜遭遇了來自昔日循環智能投資人的反擊。這些投資人已啟動仲裁程序,要求獲得接近一億美元的賠償。事件的背景要追溯到循環智能,一家由楊植麟、張宇韜及陳麒聰于2016年共同創立的企業,曾吸引了金沙江創投、華山資本等多家知名機構的投資,估值一度攀升至2億美元。
然而,真正引起市場轟動的并非循環智能本身,而是其后衍生出的月之暗面。這家企業憑借Kimi智能助手迅速崛起,在2024年初獲得阿里8億美元的投資后名聲大噪,隨后又在8月獲得騰訊等機構的追加投資,估值飆升至33億美元。月之暗面的迅猛成長,讓一些未能跟投的投資方感到不滿,也為今日的仲裁埋下了伏筆。
在這場紛爭中,前金沙江創投合伙人張予桐的名字也被頻繁提及。據傳,張予桐不僅推動了月之暗面的成立與融資,甚至在離開金沙江后加入了月之暗面。這一舉動引發了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的不滿,他指責張予桐隱瞞自己在月之暗面的重大股份利益(據傳為900萬股,占初始股份的14%),違反了受托責任,最終被金沙江創投解雇。
朱嘯虎進一步指出,月之暗面原本是循環智能內部開發了兩年的項目,其分拆過程并未得到循環智能股東的一致同意,董事決議也拖延至2024年1月才簽署。他認為,張予桐的隱瞞行為不僅損害了投資人的利益,也違反了基本的商業道德和法律原則。
面對仲裁和指責,月之暗面的創始人楊植麟和張宇韜并未退縮。他們通過律師表示,將依法提出抗辯,認為這些指控既缺乏法律依據,也不具備事實基礎。楊植麟還強調,月之暗面更關注如何為用戶創造價值,而不是競爭本身。他透露,月之暗面在廣告投入上確實不菲,但核心在于平衡好用戶留存與增長的關系。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包括來自字節跳動旗下豆包等競爭對手的強勁壓力,月之暗面仍在努力前行。楊植麟表示,月之暗面將更聚焦于提升模型的思考推理能力,致力于實現人工智能的通用智能(AGI)。他相信,只要能有人實現這一目標,都是對科技發展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