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
在AI領域的一次意外轉折中,月之暗面公司在Kimi開放一周年之際,舉行了一場媒體溝通會,卻出人意料地發布了一款數學推理模型,并將其與OpenAI的o1系列、GPT-4o及Anthropic的Claude 3.5 Sonnet模型進行了測試分數對比。這一舉動對于其他公司或許稀松平常,但對于一向以神秘低調、專注于拳頭產品Kimi著稱的月之暗面來說,卻顯得尤為不同。
Kimi在今年年初憑借鋪天蓋地的廣告投放和宣傳,迅速嶄露頭角,成為智能助手產品中的一顆新星。伴隨著用戶數的快速增長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加上創始人“90后清華校友技術天才創業者”的光環,以及阿里巴巴超過10億美元的領投,Kimi概念股也一度火爆,將月之暗面推向了國產大模型領域的“頂流”位置。
然而,好景不長,月之暗面的口碑逐漸下滑,質疑聲四起。從曾經的贊譽如潮,到如今被冠以“大模型營銷咖”的稱號,月之暗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用戶們開始抱怨Kimi的產品效果,指出其存在“話題轉換頻繁”、“有時編造信息”、“資料整理粗糙”、“理解需求困難”、“幻覺和錯誤嚴重”以及“被指出錯誤后依然固執”等問題。多位用戶表示,Kimi的使用體驗越來越差,甚至有人懷疑這是為了迫使用戶付費而采取的策略。
月之暗面的B面也逐漸浮出水面。在Kimi憑借“最長上下文輸入長度”的特色迅速崛起后,競爭對手們紛紛跟進,推出類似功能,使得Kimi的領先優勢逐漸縮小。同時,月之暗面在出海項目上的嘗試也未能成功,情感陪伴類AI對話產品Ohai和AI生成視頻工具Noisee均在今年早些時候被撤下。公司還陷入了與前資方之間的仲裁風波,以及創始人被傳套現數千萬美金的輿情風波。
國產大模型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從“四小龍”到“六小虎”的格局變化,反映了資本對于這一領域的熱烈追捧。然而,資本的涌入并未能完全轉化為市場上的實際競爭力。一些大模型創企雖然估值高昂,但在場景應用和數據積累方面卻存在短板。月之暗面作為其中的佼佼者,也面臨著人才流失、技術瓶頸、產品同質化和財務壓力等多重困境。
在人才方面,大模型創企成為了AI 1.0時代創業者的避風港,但也成為了新的圍城。骨干人才的頻繁出走,使得這些公司不得不面對團隊擴張和人才保留的挑戰。在技術方面,Scaling Law的碰壁讓AI聊天產品的智力提升陷入了瓶頸,如何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提高模型性能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產品方面,AI產品的同質化嚴重,如何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成為了大模型創企們共同面臨的難題。在財務方面,高昂的訓練、推理和獲客成本使得這些公司不得不尋求更加高效的商業模式。
面對這些困境,月之暗面選擇了聚焦和縮減業務,將重心放在Kimi產品和品牌上,致力于提升模型的思考推理能力。然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月之暗面能否成功突圍,仍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