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封涉及比亞迪集團內部決策的郵件在汽車行業掀起了軒然大波。郵件內容顯示,比亞迪集團執行副總裁兼乘用車首席運營官何志奇,向供應商發出了《2025年比亞迪乘用車降本要求》的通知,要求從2025年1月1日起,所有供貨產品價格下調10%。
在郵件中,比亞迪集團詳細闡述了降價決策的背景與目的。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即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競爭也愈發激烈,比亞迪希望通過降低供應鏈成本,增強乘用車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郵件強調,所有合作伙伴需認真對待這一要求,積極挖掘降本空間,并在12月15日前通過SRM系統上報降價后的價格。

郵件曝光后,迅速引發了公眾的熱議。一家經銷商對此表示強烈不滿,認為比亞迪作為中國汽車行業的標桿企業,其做法不僅違背商業倫理,更在無底線地透支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與韌性,以及國內供應商的生存能力。該經銷商將比亞迪的要求上升到更高層面,指責其無情壓榨供應商,將中國人民創造的福祉和價值化為發達國家的廉價利益,導致國內供應商陷入惡性循環,甚至將優秀企業逼入破產境地。

面對外界的質疑,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在微博上迅速作出回應。他指出,與供應商的年度議價是汽車行業的常規操作,比亞迪基于規模化大量采購的優勢,提出降價目標,但這并非強制要求,而是可以協商推進的。李云飛的回應試圖平息外界的憤怒情緒,但風波并未就此平息。

無獨有偶,上汽大通汽車有限公司也向供應商發出了類似的降價要求。上汽大通在文件中提到,當前汽車市場供大于求的問題十分突出,價格戰難以平息。因此,上汽大通認為“卷成本”將是2025年汽車行業的主旋律,并誠摯邀請供應商伙伴共同參與到成本控制的大項目中,希望通過雙方的緊密合作,共同開發出更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實現雙贏。
事實上,車企與供應商之間的價格博弈并非新鮮事。早在2023年初,特斯拉引領的行業價格戰就已經開始。森薩塔科技亞太區總裁常旌曾表示,全球通貨膨脹、原材料漲價、全球疫情的爆發以及市場洗牌等因素給車企造成了巨大的成本壓力,這些壓力最終會反映在終端價格和零部件上。因此,零部件供應商需要優化性價比,以實現更長久的發展。

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廠商之一,博世中國區總裁徐大全也曾表示,車企要求降價的壓力直接傳導到了零部件供應商身上。他提到,一整年都在討論降價問題,這對所有人都是一種痛苦。許多客戶要求降價幅度高達20%,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樣的降價幅度可能導致的結果比關門還要糟糕。
比亞迪集團執行副總裁何志奇此前也曾公開表示,制造業依靠采購來降低成本的空間實際上非常有限。他指出,行業上市公司的毛利率通常在5%-10%之間,即使全部讓利給供應商,也沒有多少空間。真正的成本創新應該來自于技術創新,因為一個產品的成本中有80%是由設計決定的,而只有20%是由采購決定的。這表明,比亞迪在面對成本壓力時,更傾向于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成本的降低。

此次曝出比亞迪郵件的經銷商,正是全球知名車用傳感器供應商森薩塔科技。森薩塔科技憑借向全球眾多汽車制造商提供傳感器,一直保持著穩健的經營狀況,毛利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相比之下,比亞迪的毛利率僅略高于20%。因此,即便比亞迪堅持要求降價10%,森薩塔科技仍能保持相對較高的毛利率。
然而,森薩塔科技在郵件曝光事件中表達了對比亞迪施壓降價行為的不滿,認為這種做法是在透支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與韌性。但作為行業內的領先企業,比亞迪擁有較強的議價能力,這是行業內的常見現象。對于比亞迪提出的降價要求,只要降價后的價格不會低于成本,大多數供應商還是愿意接受的。因為近年來比亞迪的銷量快速增長,為供應商帶來了可觀的收益。通過規模效應,即使利潤率降低,供應商也能實現更多的收益。
當然,比亞迪一向以垂直一體化的供應鏈體系而聞名,這一體系涵蓋了自主研發、生產和銷售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的全部環節。這種一體化戰略使得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擁有顯著的競爭優勢。比亞迪的垂直整合能力不僅提高了降本空間,還進一步鞏固了其在汽車行業的領先地位。
在新能源汽車的核心器件方面,比亞迪特別強調自主研發和掌握關鍵技術。傳感器作為新能源車的核心器件之一,比亞迪堅持部分自研,以確保技術的自主性和供應鏈的穩定性。因此,對于森薩塔科技這樣的全球傳感器巨頭來說,比亞迪的自研傳感器戰略可能意味著其在比亞迪供應鏈中的地位將受到挑戰。
這場降價風波不僅暴露了供應鏈中的緊張關系,更反映了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追求技術自主和供應鏈控制的決心。同時,也顯示了比亞迪在全球汽車行業中日益增強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對于森薩塔科技等供應商來說,面對比亞迪的技術自研路線,他們或許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合作模式和戰略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