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產汽車制造業內部的一系列動態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幾家國內車企向供應鏈企業施壓要求降價的消息,以及有傳聞稱某國產車企向外籍高管贈送刀具的事件,更是將國產車企與供應鏈企業的關系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就在此敏感時刻,兩家外資企業卻意外地“補了一刀”。
據報道,與外資企業相比,國產汽車企業對國內供應商的付款周期明顯偏長。部分國產車企給予供應商的賬期普遍超過百天,更有甚者,一家被點名的國產車企的賬期竟長達300天。更令人供應商感到無奈的是,即便到了約定的付款周期,一些車企卻選擇以承兌匯票的形式支付,而這種匯票的最長結算時間可長達6個月。
面對這些強勢的主機廠,汽車供應商們往往缺乏足夠的議價能力,只能被動接受車企的要求。然而,汽車供應商的生存環境并不樂觀。除了少數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供應商外,大多數企業的利潤微薄,甚至面臨虧損的困境。因此,繼續降價只會進一步壓縮他們的利潤空間,甚至可能導致產品質量下滑。
以博世為例,這家外資企業在2023年的營收達到了916億歐元,凈利潤高達48億歐元。其中,中國市場為其貢獻了1390億元人民幣的收入。相比之下,博世的營收規模遠超中國最大的汽車企業,差距高達千億元之巨。這一鮮明的對比,無疑凸顯了國產車企在供應鏈關系中的弱勢地位。

國產車企對供應商的強勢態度,似乎有些“不自量力”。事實上,外資企業往往能給國產供應商帶來更多的利潤,并且付款周期更短。因此,國產供應商在與外資企業合作時往往能夠獲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相比之下,與國產車企合作則顯得“舉步維艱”。
這一現象并非個例。在手機供應鏈領域,也曾上演過類似的“劇情”。外資企業通常給予國產供應商更多的利潤和更短的付款周期,使得這些供應商在與外資企業合作時能夠獲得更好的回報。而一旦失去外資企業的訂單,這些供應商往往會陷入困境。以歐菲光為例,在被踢出蘋果供應鏈后,其營收和利潤均大幅下滑,一度陷入虧損的泥潭。

同樣地,在汽車制造業中,國產供應商也面臨著類似的困境。他們往往更傾向于與外資企業合作,因為這樣能夠獲得更多的利潤和更短的付款周期。某國產面板企業自2017年量產OLED屏幕以來,一直積極尋求成為蘋果供應商的機會,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供應商對于優質客戶的渴望和追求。
這一強烈的對比無疑揭示了中國供應鏈在某種程度上的“外資依賴”。國內企業在對待供應鏈時往往更加苛刻,而外資企業則顯得更為慷慨。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國產供應商都積極向外資企業靠攏了。他們顯然明白,誰才是能夠帶來長期穩定收益和良好合作關系的“好客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