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18日24時,全國范圍內汽車報廢更新及置換更新的補貼申請數量均已超過200萬份,總數超過400萬份。同時,10月份全國報廢汽車回收量達到87.9萬輛,同比大幅增長113.4%。從年初至10月底,全國共回收報廢汽車584.6萬輛,同比增長55.9%。
這一數據背后,是“以舊換新”政策對乘用車市場的顯著拉動作用。據相關人士預測,該政策有望帶動全年乘用車市場超過160萬輛的增量,推動今年乘用車市場零售量增長超過5%。面對如此積極的成效,相關部門已表示將提前規劃明年的汽車以舊換新接續政策。
隨著新車市場銷量的持續攀升,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那些以舊換新后的報廢車輛究竟去了哪里?
目前,符合以舊換新補貼條件的車輛主要包括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的燃油車(2011年6月30日前注冊登記)、2013年6月30日前注冊的柴油乘用車和其他燃料類型乘用車,以及2018年4月30日前注冊登記的新能源乘用車。

這些報廢車輛經過專業技術和設備的處理,能夠回收更多的物料產物,并建立起完整的數據庫進行追蹤管理。通過精細化拆解和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的模式,不僅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還顯著減少了環境污染,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的雙重提升。
對于無法通過翻新或拆解獲取有價值部件的舊車,則采取專業拆解分類回收的方式。這些車輛被仔細拆解成發動機、變速箱、座椅等零部件,有價值的金屬、塑料、橡膠等材料被分離出來,進行進一步分類、清洗和破碎處理。這些材料可以被回收利用,如金屬材料可重新熔煉成鋼材,用于制造新產品。
在報廢汽車的處理過程中,環保始終是一個重要考量。拆解產生的廢棄物,如廢油、廢電池、廢橡膠等,均嚴格按照環保標準進行處理,以確保不對環境造成污染。

數據表明,每處理1000萬輛報廢汽車,可回收1035萬噸鋼鐵資源,75萬噸有色金屬,90萬噸塑料,75萬噸橡膠和60萬噸玻璃。這些回收材料在各類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減少了對新資源的需求,降低了環境污染,推動了可持續發展。
以一輛普通家用汽車為例,經過精細拆解處理,可拆解出約0.7噸廢鋼鐵。這些廢鋼鐵經過熔煉和加工后,可再次成為高質量的鋼鐵產品,為建筑、橋梁、機械制造等行業提供堅實的材料支持。

報廢汽車的回收與再利用不僅關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更是一個潛力巨大的產業。然而,隨著新能源汽車逐步進入報廢流程,動力電池的回收再利用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專業人士指出,我國電池回收利用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回收利用體系亟待完善。盡管產業前景廣闊,但面臨諸多挑戰。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行業門檻相對較低,導致企業數量迅速增加,但企業規模、實力和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部分技術基礎薄弱的企業只能采用簡單的手工拆解方法,難以保證動力電池的高效高質量再生利用。

隨著電池包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升級,拆解工作面臨新挑戰。市場上動力電池組型號眾多,結構復雜,企業在梯次利用過程中拆解能力不足。特別是對于新興的帶膠電池、刀片電池等類型,拆解難度更大。同時,在鋰、錳等有價值金屬的分離提純和再生利用方面,仍存在明顯技術障礙,整體回收利用率偏低,制約了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因此,如果明年繼續實施以舊換新政策,面對數量龐大的退役動力電池,如何高效處理將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