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激烈競爭中,2024年被視為決定生死的關鍵之年。曾經風光無限的愛馳、威馬、高合等造車新勢力,如今已逐漸淡出公眾視野,而哪吒汽車和合創汽車等昔日明星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徘徊在生死邊緣。
然而,在這場殘酷的淘汰賽中,一些車企卻展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蔚來推出了子品牌樂道,銷量穩定在兩萬輛左右;小鵬經過長時間的調整后,連續推出兩款成功車型,讓公司重新煥發生機;吉利則放棄了之前的賽馬策略,將極氪和領克合并,集中資源應對市場競爭;零跑則憑借理想平替策略,默默實現了業績的大幅增長。
理想和小米更是成為了市場的焦點。這兩家公司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成功打造了各自領域的爆款車型。理想通過精準定位和高品質產品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而小米則憑借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極致的性價比,迅速在市場中占據了一席之地。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戰爭已經結束,智能駕駛技術的競爭正在成為新的焦點。

比亞迪作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領頭羊,也在積極備戰。在成立30周年暨第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活動上,比亞迪宣布將投入1000億元用于發展智能化技術,以實現整車全面智能化進階。這一舉措不僅展現了比亞迪對未來市場的堅定信心,也預示著智能駕駛技術將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重要競爭維度。
回顧過去幾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2018年開始,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政策如期而來,導致一批依賴補貼生存的車企被淘汰出局。然而,這并沒有阻止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到2024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占比已經突破了50%,市場份額增長了約45%。但這部分增量市場并非平均分配給所有新能源車企,而是主要被幾個頭部車企瓜分。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車企們開始意識到整合內外部資源的重要性。吉利集團通過合并極氪與領克、幾何品牌并入銀河、雷達汽車品牌并入吉利汽車集團等舉措,實現了從擴張到聚焦的戰略轉向。長城則選擇收縮戰線,停產了虧損嚴重的歐拉旗下黑貓、白貓兩款車型。這些舉措不僅減少了內耗競爭,還降低了開發成本,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
合資車企也開始重新整合資源,以應對新勢力車企的挑戰。奧迪和上汽共同發布新品牌“AUDI”,采用雙方共同開發的智能數字平臺來提供座艙智能化和智能駕駛體驗。這一舉措不僅將傳統車企的造車經驗和國內先進智駕技術進一步融合起來,還為合資車企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智能駕駛技術方面,越來越多的車企通過收購、投資、共同研發等方式加快技術轉型。大眾與小鵬簽訂戰略技術合作框架協議并正式入股小鵬,雙方將共同開發純電動車型和全新一代準中央電子電氣架構CEA。長城則投資了元戎啟行和毫末智行兩家智駕供應商。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車企在新能源、智能化等方面的技術水平,還為未來的市場競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遠未結束。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車企們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如何在產品、品牌、交付等方面取得突破,將成為決定車企生死的關鍵。只有那些能夠不斷創新、不斷提升自身實力的車企,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未來的行業領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