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在2024年度的廣州國際車展上,兩大科技巨頭與汽車行業的聯姻再次成為全場焦點。雷軍攜小米汽車驚艷亮相,而余承東背后的鴻蒙智行則以神秘姿態吸引眼球。車展媒體日當天,雷軍的出現讓不少匆忙趕往發布會的媒體人紛紛駐足,畢竟,雷軍的流量效應無人能敵。自小米SU7今年3月問世以來,雷軍“人生最后一次創業”的決心與成果有目共睹,不僅提前完成了十萬輛的銷量大關,更成為了跨界造車的標桿。
鴻蒙智行在此次車展上推出的“尊界”車型,無疑是全場最為神秘的展車之一。它被精心安排在VIP品鑒區內,參觀者需暫時存放拍攝設備才能一睹真容,為11月26日的正式亮相增添了無限遐想。值得注意的是,鴻蒙智行的隔壁,賽力斯以問界之名獨立設展,而奇瑞、北汽和江淮,作為鴻蒙智行其余三款車型的合作伙伴,則依舊堅守各自品牌展臺。賽力斯與華為的緊密合作,自雙方共同打造的問界車型熱銷以來,賽力斯成功實現轉型,僅憑問界系列便足以在乘用車市場站穩腳跟。
小米汽車方面,憑借第三季度總營收同比增長30.5%至925億元的佳績,智能電動車等創新業務收入達到97億元,毛利率攀升至17.1%。雷軍在微博上宣布,小米汽車已于11月18日提前完成10萬輛新車交付目標,并計劃全年沖刺13萬輛。第三季度,小米SU7系列新車交付量高達39790輛,單車虧損進一步收窄。小米SU7 Ultra原型車以6分46秒874的成績刷新紐北賽道四門車最快紀錄,量產版車型計劃于2025年3月發布,預售價定為81.49萬元。
然而,小米汽車自上市以來便伴隨著爭議。從外觀酷似保時捷Taycan的吐槽,到消費者因誤解“鎖定訂單”與“鎖定配置”導致的訂單取消風波,再到前擋風玻璃三層鍍銀影響信號的質疑,雷軍及小米汽車均迅速回應,澄清誤解。盡管期間出現了剎車失靈報告和技術人員透露的芯片失效率問題,但小米汽車憑借不斷提升的產量和節節攀升的銷量,逐漸平息了外界的質疑聲。10月,小米汽車單月生產量及新車交付量均突破2萬輛,11月13日,第10萬輛整車下線,創造了新車企最快達到10萬輛下線的紀錄。
在銷售渠道和產能方面,小米汽車同樣展現出強勁實力。截至2024年9月30日,小米汽車銷售門店已在全國38個城市累計開業127家;位于北京亦莊的二期工廠計劃于2025年6月中旬竣工,與一期工廠共同形成年產30萬輛的總產能。智能化方面,小米智駕已全面接入端到端大模型HAD,預計2024年12月底推送先鋒版,截至11月14日,小米智駕活躍率超85%,總行駛里程超8000萬公里,NOA里程占比高達82.4%。
另一邊,賽力斯憑借問界系列的出色表現,實現了業績的華麗轉身。10月,賽力斯銷量達到43471輛,其中問界M9、M7、M5三款車型合計銷量34005輛,占總銷量的近八成。賽力斯除問界外,還擁有東風小康、東風風光、瑞馳新能源、賽力斯汽車和藍電等多個品牌,但問界無疑是其銷量主力。問界上量前,賽力斯歸母凈利潤連續五年下滑,直至2023年開始扭虧為盈,2024年前三季度更是達到40.38億元,增長率高達276%。股價也隨之飆升,一度逼近150元/股。
盡管問界系列車型的成功離不開華為的貢獻,但在宣傳過程中,賽力斯的身影卻鮮少出現。尤其是問界M9,從外觀到內飾,從車機到智駕,幾乎與享界和智界風格一致,難以尋覓賽力斯的獨特印記。然而,在本次廣州車展上,賽力斯推出了全新一代超級增程系統,并在重慶投產了超級智慧工廠,配備大量智能終端和機器人,實現了關鍵生產工序的100%自動化。賽力斯將更多精力放在生產環節,確保裝配工藝及產能供給,或許更有利于問界品牌的長遠發展。
然而,隨著鴻蒙智行“四界”布局的形成,資源的分散也成為不可避免的問題。華為如何在“四界”同臺時平衡資源分配,避免內部競爭,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問界雖目前仍是銷量擔當,但北汽、奇瑞和江淮各具優勢,賽力斯若不做長遠規劃,僅憑“躺平”賺錢的日子恐怕難以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