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近期,多家傳統車企4S店停業或閉店的現象引發了廣泛關注。記者深入調查后發現,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復雜多樣,而消費者權益的保障問題也隨之凸顯。
在北京,全球首家5S店——北京星德寶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已宣布閉店停業。據公司通知顯示,由于面臨嚴重的資金壓力,該店的寶馬品牌授權已于2024年10月20日終止。同樣,北京匯京柯曼凱迪拉克4S店也已人去樓空,門店貼出的通知表明,因經營不善,該店已于9月30日正式閉店。
在重慶,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多家4S店因經營困難而選擇關停,其中不乏知名品牌的門店。位于兩江新區汽博片區的雪佛蘭4S店就是其中之一,該店已于9月底關停,并向上汽通用廠家提出了退網申請。目前,這家門店正在進行重新裝修,準備轉型為比亞迪方程豹4S店。
隨著這些4S店的關閉,消費者權益的保障問題也浮出了水面。許多消費者表示,他們在門店關閉后并未收到及時的信息通知,導致他們對后續的維修保養等問題一頭霧水。雖然部分門店承諾會將消費者權益轉移至其他門店,但消費者仍面臨著更換門店路途遙遠、權益保障打折扣等問題。
那么,這些4S店為何會遭遇“寒潮”呢?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新能源車市場的不斷擴大,燃油車市場份額持續走低,尤其是在新能源車滲透率較高的地區,傳統汽車品牌4S店面臨的壓力更大。部分車企的返利政策復雜多變,對經銷商的支持力度不足,也是導致經銷商退網的重要因素。
同時,商業模式的改變也對經銷商市場帶來了不小的沖擊。新能源品牌的直營模式和直播賣車的興起,使得傳統車經銷商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消費者購車方式的改變,也在悄然改變著汽車市場的格局。
面對這一形勢,如何保障消費者權益并完善渠道退出機制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專家建議,主機廠應上收消費者最關切的權益服務,延長服務鏈條,并調劑同品牌或汽車集團的4S店有序承接關停店的車主服務事項。同時,行業協會也應牽頭排查相關風險隱患,評估汽車經銷商的授信狀況,以遏制可能出現的行業爆雷。
在汽車市場新一輪格局重塑下,車企與經銷商都需因勢而變,積極應對市場變革帶來的挑戰。
對于面臨經營困局的4S店而言,轉向代理新能源汽車品牌或許是一條可行的出路。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采用“直營+經銷商”的雙軌模式。這一模式不僅有助于車企更好地把握市場脈搏,也為經銷商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總之,面對汽車市場的深刻變革,各方需共同努力,保障消費者權益,完善渠道退出機制,并積極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和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