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上海英吉出租車公司面臨新能源汽車投保困境,12輛新能源車保險到期后無法找到愿意承保的險企。此事件再次引發社會對新能源車投保難問題的關注。
據了解,多家保險公司拒絕承保的理由是新能源汽車理賠率過高,導致險企承保即面臨虧本風險。這一現狀使得不僅出租車公司,還有眾多新能源車主在尋求保險保障時遭遇拒保。
保險公司作為商業機構,其運營邏輯是追求盈利,避免虧損。因此,在面對高理賠率的新能源汽車保險時,險企的拒保行為也在情理之中。然而,這種局面對于新能源車的推廣和使用無疑構成了障礙。
為解決這一問題,提高保費似乎是一個直觀的方案。通過增加保費收入,保險公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高理賠率帶來的風險。然而,這一方案并非易事。近年來,關于新能源汽車保費過高的抱怨聲不絕于耳。許多車主選擇新能源車正是出于節省燃油成本的考慮,若保費大幅上漲,無疑會削弱這一優勢。
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新能源車的商業險平均保費已達4003元,遠高于燃油車的2316元。若保費進一步上漲,恐將引發更多車主的不滿。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車保費高的背后,還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原因。一些新能源車制造商在造車經驗和零部件經濟性方面存在不足,導致車輛在耐用性和維修成本上表現不佳。例如,某些新能源車在輕微碰撞后就需要更換昂貴的總成部件,甚至電池包,這無疑增加了保險公司的理賠成本。
湖北王先生和山東滕州郭女士的遭遇就是典型案例。他們的新能源車在輕微磕碰后,電池包受損嚴重,需要巨額理賠。這種情況在燃油車上幾乎不可能發生,凸顯了新能源汽車在保險方面的特殊性。
盡管技術在不斷進步,但要求汽車制造商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車的成熟度和零部件經濟性并不現實。因此,在現有條件下,保險公司似乎只能通過提高保費來應對高理賠率帶來的挑戰。
上海此次的拒保事件或許是一個信號,預示著新能源汽車保費上漲的可能性。對于廣大新能源車主來說,做好心理準備并權衡利弊顯得尤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