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快餐業,一場由減肥藥物引發的變革正在悄然進行。GLP-1類藥物,憑借其抑制食欲的特性,成為了許多消費者減重的新選擇。這一趨勢不僅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也對傳統快餐企業造成了不小的沖擊。
首當其沖的是快餐巨頭麥當勞。近期,羅斯柴爾德公司旗下的RedburnAtlantic研究機構對其股票評級進行了大幅調整,從原先的“買入”直接降至“賣出”。這一變動打破了該機構長期以來對麥當勞的樂觀預期。據RedburnAtlantic預測,隨著GLP-1類減肥藥物的普及,麥當勞的年度收入可能會減少高達4.28億美元,約占其系統銷售額的1%。盡管目前看來這一影響尚屬有限,但機構警告稱,未來這一比例可能會攀升至10%甚至更高。
同樣感受到壓力的還有其他快餐品牌。RedburnAtlantic對達美樂比薩也給予了“賣出”評級,而對墨式燒烤則持“中性”態度。相比之下,擁有肯德基、塔可鐘、必勝客等品牌的YUM!Brands則因估值合理而被上調至“買入”評級。這一差異化評級反映了投資機構對不同快餐品牌應對市場變化能力的不同看法。
摩根士丹利也對麥當勞的前景表示擔憂,將其評級從“增持”下調至“中性”,并將目標價從329美元降至324美元。該機構指出,麥當勞相對于競爭對手的估值溢價已處于歷史高位,因此在快餐業面臨更大壓力時顯得尤為脆弱。GLP-1類藥物的普及導致的消費者口味轉變,將進一步壓縮其增長空間。
事實上,麥當勞的困境并非個例。今年以來,美國本土快餐業的整體客流量已經連續下滑,反映出消費者行為的深刻變化。為了應對這一困境,快餐企業紛紛嘗試提高客單價,但這一策略并未能完全扭轉頹勢。隨著家庭食品與餐廳食品價格差異的擴大,更多低收入消費者開始選擇在家用餐,這對快餐企業的客流量造成了進一步打擊。
值得注意的是,麥當勞在過去經濟壓力時期曾因消費者“降級消費”而受益,但如今這一優勢正在逐漸減弱。隨著其菜單價格的快速上漲,性價比形象受損,導致客流量進一步下滑。如何在價值感和菜單創新方面找到新的突破口,成為了麥當勞亟待解決的問題。
華爾街對麥當勞的看法也出現了明顯分歧。盡管仍有不少機構對其持“買入”評級,但平均目標價已低于麥當勞此前的收盤價。機構普遍認為,如果麥當勞無法有效應對當前的市場挑戰,其未來增長可能會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