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在科學技術部高新技術司、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廣東省科學技術廳的指導下,由韶關市人民政府主辦,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新型顯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合季華實驗室、福州大學共同承辦的國家“十三五”新型顯示重大科技成果落地對接及產業發展研討會在韶關隆重召開。大會圍繞“十三五”期間的新型顯示方向重大科技成果、顯示產業當前和未來亟需發展的關鍵裝備以及印刷OLED、Micro LED顯示、Nano LED、激光顯示等新型顯示技術進行深入研討與交流。
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科學技術部原副部長、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理事長、季華實驗室理事長兼主任曹健林,中國科學院院士于起峰,科學技術部高新技術司副司長雷鵬,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卞曙光,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二級巡視員廉莉,廣東省科學技術廳二級巡視員龔建文,佛山市常務副市長鄭海濤,韶關市市委書記王瑞軍,以及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主任閆曉林,與產業界、學術界、媒體界代表出席會議。近200位嘉賓在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和季華實驗室的統籌下,新型顯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組織下齊聚韶關,共同見證國家“十三五”新型顯示發展取得的豐碩成果,共商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大會現場
推動顯示強國建設,落實“十三五”新型顯示科技成果對接
2016至2020年,“十三五”這五年,中國顯示人積極踐行顯示產業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搶抓機遇,克難奮進,全面落實“十三五”的各項部署。在實現“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偉大征途中,在國家科技計劃的支持下,通過“十三五”專項的實施,我國顯示技術整體實現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支持國民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引領科技變革、重塑國際產業格局三大總體目標,帶動產業規模超過萬億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億噸,年節電3400億度,形成專利1200項。
“十三五”顯示方向總體實現突破印刷OLED/QLED/電子紙發光與顯示材料、印刷TFT材料與器件的關鍵共性技術;構建6個重點新材料全流程創新鏈,印刷顯示材料國產化率已達45%;建立G4.5印刷顯示工藝開發平臺、G8.5印刷OLED面板制造和G8.5高性能玻璃基板等6-8個公共平臺。整體完成新型顯示產業在基礎前沿研究、共性關鍵技術、產業化應用示范等領域等8大任務部署,同時在新機制有機發光材料、量子點激發態的合成控制、印刷型AMQLED顯示屏樣機、高分辨率印刷及柔性顯示、高密度小間距LED顯示項目、激光顯示等新型顯示方向取得眾多科技成果。

“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戰略性電子材料”重點專項總體組副組長、福州大學教授郭太良總結“十三五”新型顯示方向重大科技成果
補短鏈建新鏈,籌劃推進“顯示制造裝備國產化”
目前,中國雖已是全球最大的顯示行業的供應基地,但距離“顯示強國”目標仍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最大瓶頸在于部分關鍵性材料和裝備仍然依賴進口。特別是面對國際顯示產業競爭日趨激烈和國際新冠疫情沖擊的形勢下,對中國整個顯示產業鏈、供應鏈也敲響了警鐘,對材料和設備的國產化、本地化的需求迫在眉睫。
“在科技部發布‘十四五’‘新型顯示與戰略性電子材料’重點專項后,如何應對核心裝備短板,成為顯示產業最關注的問題之一。”曹健林理事長在發言中介紹,在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的統一部署下,由季華實驗室聯合我國裝備領域的優勢研究單位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發起“顯示制造裝備璀璨行動計劃”,組建“顯示制造裝備創新聯合體”,開展國產制造裝備的國產化行動,發力顯示制造裝備核心技術攻關。

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科學技術部原副部長、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理事長、季華實驗室理事長兼主任曹健林介紹“顯示制造裝備璀璨行動計劃”
“‘顯示制造裝備璀璨行動計劃’擬在未來10年持續推進,發力顯示制造裝備核心技術攻關和率先推動產業集群落地發展,構建‘政產學研用融’協同創新體系,徹底解決我國新型顯示產業鏈核心裝備‘卡脖子’問題。”曹健林理事長指出,計劃到2030年實現我國新型顯示裝備的自主可控。
參會的顯示制造領域核心裝備及面板企業表示將積極參與重點研發計劃及相關項目,上下協同完成裝備國產化推進的系列任務攻關,并深信通過該行動,必將根本性改變“卡脖子”問題,為顯示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貢獻來自中國企業的一份力量。
中國創新力凝聚,新型顯示產業跑出“加速度”
當前,全球顯示市場的競爭主要聚焦于“屏幕”的制造和技術研發。我們在解決產業所需材料和裝備等問題的同時,也應看到了過去中國顯示產業在新型顯示技術方面的努力。
經過多年的努力,新型顯示技術更可謂“百花爭艷”。除了處在主賽道上的LCD、OLED技術之外,我國新型顯示產業漸進式的創新正持續推進,量子點(QLED)、Mini LED、Micro LED、Nano LED、激光等新興顯示技術也在競相發展,為顯示終端市場提供了更多差異化產品,創造了新的應用場景,成為促進行業發展的巨大變量。
Micro LED被稱為具有顛覆性和變革型的下一代主流顯示技術,“具備驅動、發光、信號高速傳輸和空間定位為一體的高發光效率顯示器件,可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完成高度智能型高速信息交互空間網絡。”郭太良教授指出,各大顯示企業都在研發Micro LED顯示量產化相關技術,中國企業在部分領域位居世界前列,目前專利申請量位居世界第一。
印刷OLED技術仍處于研發到量產的攻堅階段,“在印刷OLED材料及墨水、打印裝備等要素條件均已具備。”廣東聚華印刷顯示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付東介紹到。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印刷OLED已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據了解,全球第一條8.5高世代印刷OLED產線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落地廣州。
激光顯示迎來了自主可控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激光顯示是涉及基礎學科、平臺技術、應用技術、終端產品的綜合性技術,符合下一代顯示高清化、大屏化、全色化、護眼的發展方向。”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畢勇介紹到,近幾年通過國家的持續支持,帶動企業加大投入,目前我國激光顯示產業規模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與會領導及嘉賓合影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新型顯示產業面臨從跟跑向并跑、領跑跨越的關鍵時刻。要在“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看見新氣象、迎來好成績,尤其需要我們鞏固“十三五”已取得的成果,做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本次大會圍繞“‘十三五’新型顯示科技成果對接”及“顯示制造裝備國產化”展開研討,落實了一批新型顯示領域重大科技成果的產業應用,提升顯示產業競爭力,完善產業鏈,解決關鍵技術設備等卡脖子問題的戰略需求,促進顯示產業可持續健康全面發展,推動我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對幫助中國新型顯示產業盡早擺脫“卡脖子”問題,實現顯示強國目標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