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價格戰(zhàn)如火如荼的背景下,長安汽車正將目光投向海外,視歐洲為其突破的關鍵市場。面對國內銷量增長放緩和利潤空間被壓縮的現(xiàn)狀,“出海賣車”已成為長安汽車新的成功標尺。
長安汽車的領導層深知,全球化并非成功的捷徑。董事長朱華榮表示:“我們早在1991年就開始探索海外市場,歷經(jīng)數(shù)十年的摸索,才走到今天。我們的策略基于長遠眼光、本土化以及系統(tǒng)性能力。”
長安汽車拒絕走捷徑,不盲目出口過剩庫存,而是采取穩(wěn)健策略,力圖擺脫中國品牌在海外低價的刻板印象。公司避免陷入“建廠即成功”或“海外存在即高端定位”的誤區(qū)。
對長安汽車而言,歐洲不僅是出口市場,更是檢驗其能否成為真正全球品牌的試金石。“如果能在歐洲市場站穩(wěn)腳跟,就相當于考入了清華或北大,”朱華榮比喻道,“若在這里失敗,我們就只是二流品牌。”
因此,長安汽車將歐洲作為其“藍海戰(zhàn)略”的核心,也是其“152”計劃的重要一環(huán)。公司視歐洲為產(chǎn)品、技術、營銷和服務的戰(zhàn)略高地。
長安汽車的歐洲雄心并非一時興起。早在2017年,公司便開始規(guī)劃,而其在意大利都靈設立設計中心的2001年,更是這一雄心的早期鋪墊。2010年,公司在英國建立了研發(fā)中心,2020年,其Avatr品牌的德國工廠也正式投產(chǎn)。如今,長安汽車在全球六個國家擁有十個研發(fā)基地。
長安汽車注重深度技術和綜合能力的投資,從自主研發(fā)的SDA平臺、自動駕駛系統(tǒng),到自有品牌如“金鈴”的電池技術,無一不彰顯其技術實力。
長安汽車的歐洲戰(zhàn)略圍繞三個核心問題展開:賣什么、在哪里賣、怎么賣。公司首先推出兩款針對歐洲消費者的核心車型——Deepal S07和S05。S07已進入交付階段,歷經(jīng)兩年市場適應性調整,包括150項改進和超過500萬公里的道路測試。
長安汽車的歐洲市場拓展采取分階段策略,首先選擇電動汽車普及率高達95%的挪威作為切入點,驗證產(chǎn)品與市場的契合度。隨后,公司將擴展至德國和英國,并計劃在今年年底前進入西班牙、意大利和波蘭。
針對歐洲各地基礎設施差異,長安汽車的動力總成策略也相應調整。在電動汽車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的南歐地區(qū),公司計劃先推出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以建立品牌知名度,并逐步轉向純電動汽車(BEV)。
到2025年,長安汽車計劃在歐洲推出八款車型,重點開發(fā)七款高銷量產(chǎn)品,每款目標年銷量30萬輛。為此,公司正在構建三級物流和售后服務網(wǎng)絡,從中國全球零部件倉庫到荷蘭區(qū)域樞紐,再到英國、西班牙、意大利、德國和荷蘭的國家級中心。
與眾多急于擴張的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不同,長安汽車采取更為謹慎的路徑,更注重運營準備而非早期銷量。長安汽車的一位高管表示:“第一場戰(zhàn)役是賣車,第二場、也是更艱難的戰(zhàn)役是塑造品牌。”歐洲消費者同樣看重品牌歷史和設計,缺乏獨特品牌身份的中國汽車制造商,無論產(chǎn)品質量如何,都可能被視為二流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