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房地產行業內部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特別是中央及地方國有企業(央國企)在這一輪調整中顯得尤為突出。繼建發房產之后,其兄弟單位聯發集團也于2月20日宣布了一系列大規模的組織架構與人事調整措施。
聯發集團的具體調整包括:將產品設計部和研發部合并為新的產品設計研發管理部,投資發展部被并入財務管理部,營銷管理部轉型為營銷策劃管理部,成本管理部則演變為成本與供應鏈管理部,而信息部則升級為數字智能化管理部。所有城市公司被撤銷,取而代之的是10個新設立的事業部,如深圳公司轉型為大灣區事業部,福州與廈門公司合并成立福州事業部,杭州與上海公司則合并為滬杭事業部等。
人事方面,早在2月17日,聯發集團已先行進行了高層變動,建發集團副總經理王文懷被任命為聯發集團董事長,原董事長趙勝華調整為總經理。這一系列舉措標志著聯發集團從上至下的全面革新。
值得注意的是,建發股份旗下的另一地產平臺建發房產,早在春節前夕便已開始對旗下業務版圖進行調整,包括將原華東集群的武漢和黃石,以及原海西集群的南昌劃入東南集群,華東集群旗下部分事業部也進行了合并。2025年以來,聯發集團成為又一家進行“縮編”的央國企。
事實上,自今年1月以來,多家央國企如保利發展、中海地產、招商蛇口、大悅城控股等,都紛紛進行了重大的組織架構與人員調整。區域合并成為主流趨勢,保利發展合并了江蘇、浙江、山東、遼寧等區域的城市公司,中海地產將沈陽和大連公司合并為遼寧公司,大悅城控股則將區域公司數量從7個減至4個。
招商蛇口在華東區域也啟動了城市公司的合并,杭州公司更名為浙江公司,寧波公司調整為事業部并入浙江公司。綠地控股則將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的4個地產事業部合并為2個新事業部。金地集團旗下金地商置則在集團總部層面撤銷了運營中心及華東、華南、華北區域公司。這一輪“向內動刀”的潮流,不僅限于民營企業“瘦身潮”的尾聲,央國企和國資背景企業也紛紛加入。
銷售市場的持續下行,是迫使央國企進行“收縮”的主要原因之一。保利發展、建發房產、金地商置等企業的銷售額在2024年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進入2025年1月,銷售下行態勢并未改變,招商蛇口銷售額同比下降25%,保利發展也下降了11.36%。而聯發集團的銷售額下滑尤為嚴重,甚至達到虧損狀態,2024年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為虧損3.73億元。中海地產是上述“收縮”的央國企中唯一銷售額同比上升的房企。
盡管央國企仍是土地市場的主力,但在投資端也呈現出收縮和聚焦的趨勢。這促使核心一二線城市的高溢價地塊頻出。例如,近期成都、杭州、北京、上海、鄭州等地的多塊土地拍賣,溢價率普遍較高,其中杭州臨平區某地塊溢價率更是高達65%。2月20日,上海和杭州同日進行土拍,多宗地塊均以溢價成交,顯示出房企對于核心城市優質地塊的濃厚興趣。
面對市場的不確定性,選擇確定性更強的區域拿地,已成為房企的共同策略。保利發展、招商蛇口等頭部央國企在2024年均將投資重心放在了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一線及核心二線城市的優質土地上。盡管這些房企的拿地金額有所降低,但投資質量卻有所提升。
中指研究院指出,2024年重點40城住宅用地中,“小而美”地塊占比提升,房企普遍采取聚焦深耕策略。隨著地價上漲和去化速度放緩,以往那種大規模、多期開發的項目將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緊湊、高效的項目開發模式。

一位國資背景房企的區域高管表示,現在國企也更加注重快速變現,以往那種大規模開發的項目模式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一方面是因為央國企拿地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及部分核心二線城市,地價較高;另一方面,大盤項目去化速度慢,不符合當前的市場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