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東外賣正式啟動“品質堂食餐飲商家”招募計劃,這一舉動標志著京東正式進軍外賣市場,意圖在美團和餓了么雙雄爭霸的格局中分得一杯羹。
據了解,為吸引商家入駐,京東外賣推出了極具誘惑力的政策:在2025年5月1日前入駐的商家將享受全年免傭金的待遇,而已簽約的商家也將按照這一政策進行調整。京東此舉無疑是在利用“鈔能力”,通過降低傭金來吸引商家。
京東布局外賣市場的動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早有預謀。去年5月,京東App首頁便上線了“秒送專區”,涵蓋大型超市、便利店、生鮮、手機數碼、買藥等多個品類,將原有的京東小時達、京東到家等即時零售業務升級為“京東秒送”,并提出最快9分鐘到家的承諾,以“秒”為單位提升履約效率。

然而,盡管京東外賣已經公開招募商家,但目前仍以連鎖品牌為主,中小商家入駐門檻較高。京東外賣表示,將通過審核營業執照、門店照片以及線下拜訪核驗等方式,確保商家的品質。盡管如此,不少商家仍對京東外賣表示歡迎,認為多一個渠道就多一個選擇。
近年來,美團外賣的市場份額持續攀升,已高達67.4%。然而,無論是商家、騎手還是用戶,都對美團外賣產生了諸多不滿。騎手被困在算法中,平臺與騎手因配送超時、交通違規等問題沖突不斷;用戶也面臨著配送時效與付費的矛盾;而商家則因美團調整外賣業務經營目標,陷入“價格戰”的泥潭,利潤微薄。
以深圳一家主要經營白領外賣的夫妻店為例,店主阿龍表示,通過美團的“拼好飯”下單,商家只能拿到固定金額,利潤微薄。阿龍曾嘗試提出漲價,但被平臺拒絕。像阿龍這樣的商家比比皆是,“拼好飯”雖然能帶來流量,但利潤卻寥寥無幾。
在此背景下,京東外賣的入局無疑為商家提供了新的選擇。盡管京東外賣尚未正式公布后續的傭金政策,但網上流傳的5%傭金消息已讓不少商家和用戶充滿期待。他們希望京東外賣的入局能夠打破現有的外賣市場格局,帶來新的競爭。
然而,新的“外賣大戰”真的能打起來嗎?目前來看,京東外賣仍處于早期階段,打法低調謹慎。一方面,京東外賣以連鎖品牌為主,尚未大規模接入中小商家;另一方面,京東外賣在價格、整體運營上還沒有明顯優勢。有消費者在同一時間分別在京東、美團、餓了么上下單某連鎖餐飲的菜品,發現售價相同,但美團、餓了么均免配送費,而京東卻要收取5元配送費。在配送時間上,京東外賣也相對較長。

因此,京東籌劃兩年多才在這一時間窗口布局外賣業務,其目的不僅在于“外賣”,更在于“即時零售”。根據《即時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24)》顯示,2023年我國即時零售規模達到6500億元,同比增長28.89%,預計2030年將超過2萬億元。美團、阿里等巨頭也在加碼即時零售生意,京東則希望通過外賣業務推動即時零售業務的發展,提高用戶在平臺的留存時間,帶動其他場景的消費需求。
然而,京東想要撼動美團在外賣市場的地位并不容易。在京東之前,百度、抖音、快手、微信等大廠都曾嘗試入局,但都未能如愿。這是因為餐飲外賣對運力要求很高,用戶已形成使用習慣,其他大廠想要推翻用戶心智,“燒錢”是必然的選擇。但京東目前尚未到“大規模燒錢”的地步,其商家傭金雖然低,卻增加了外賣配送費,實際上消費者花費可能相差無幾。要改變消費者心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盡管如此,京東的入局仍然為行業帶來了新的“火花”。對于被困在當下外賣生態已久的商家、用戶和騎手來說,京東外賣的入局或許能夠改變一些固化的游戲規則,為行業帶來變局。






